又到了毕业的时节,大学校园的宿舍年复一年地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情景剧。
暮然回首,回想起集体宿舍那些事还历历在目。
九十年代,正值青葱岁月的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打扮自己。
发型无外乎直短发或是马尾辫。衣着上,清一水的牛仔裤,运动服。
牛仔裤的好处是耐穿,可洗起来的确费事,于是学校洗衣房出镜率最高的就是它。
为了更经济,宿舍里的同学总要凑齐一桶四五条裤子,才一块去洗,而所有衣服中最难干的,也就算它了。
宿舍的衣物都晾在走道里,找空位置并不简单,往往自己的衣服只能挂到别人的宿舍门口。
因为不管内衣外衣都在走廊里阴干,所以我们的身上似乎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淡淡霉味。
衣服多,又混挂在一块,收衣服时找不到就在所难免了,有时找遍整条走廊还拿错了别人的。
更有一些马大哈们会忘了曾经晾过衣服,所以期末放假,总有少数衣物无人认领。
青春年少的我们,胃口总是特别的好,而学校食堂的饭菜却总那么缺少油水。
于是催生了宿舍区方兴未艾的小吃产业。
忘不了夏天酸辣爽口的凉皮凉面,忘不了寒冷冬夜里热气腾腾的烤红薯和小锅贴,还有那些常年都炙手可热的拉面、酸汤、馄饨、菜粥和藕稀饭,从调剂伙食的角度,它们的确功不可没。
宿舍内部,大家也充分挖掘DIY的潜力来改善生活。偷偷带进来的小电炉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方便面,打个鸡蛋,添根火腿肠,再配几棵小青菜,垃圾食品也被改造得营养全面。
偶尔煮点热腾腾的酒酿元宵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电炉被不幸没收后不久,大伙又迷恋上了抹酱的面包片。
先是一位上海同学带来的果酱引发了大家的兴趣,后来又拓展到巧克力酱,最后甚至发展为直接抹黄油。
每到饭点,大家一字排开,整齐划一地往切片面包上涂抹着各自的酱料,然后大快朵颐,那的确是一道温馨的风景。
当然也有后遗症,一屋子的姐妹短期内被迅速催肥,珠圆玉润起来。
谈到住,一个宿舍八个人的确有点拥挤不堪。
而且,那时学校实行严格的卫生检查制度,因为宿舍不整洁扣分甚至会影响到操行评定的等级,这让大家吃足了苦头。
记得入学不久,一上铺女生,超级迷恋刘德华,突发奇想,将刘天王的巨幅海报贴于屋顶,妄图每晚可仰望偶像而眠。
孰料第二日,检查卫生的阿姨留条,赫然写到 “把刘德华的头拿下来”,该同学敢怒不敢言,遂从之,但脆弱的心灵备受煎熬。
房间里除了上下铺和书桌凳子几乎已经没有多少空间,还要整齐地收纳八个人的换季衣物和被褥实在不是件容易事情。
某些特别智慧的同学,会在每天卫生检查的前一刻,将个别无法藏匿的衣物直接挂到走廊里,以保全宿舍的风貌,成效显著。
虽然面临军事化的管理,但女孩子们毕竟还需要一点私密空间,从学姐处借鉴来经验,每个人都扯了长长的布幔,给自己圈定了一间“屋中屋”。
帘子遮挡视线,却不会阻隔声音,这也保证了大家每晚的固定节目――“卧谈会”,能顺利进行。
因为课业比较重,所以大家能聚在一起主要就是晚上,宿舍没有电视,那时电脑也很少,所以我们最大的消遣就是躺在床上海阔天空。
帘子的存在,让大家聊天反而更放得开,每次总侃到熄灯之后,最后一个人昏睡过去才罢休。
校园出行最有效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它来去自如,低碳环保。
因为太多人知道它的妙处,自行车数量也爆发式地增长,直接后果是宿舍楼门口的空间越来越局促。
自行车停放方式也逐渐突破了理性,摩肩接踵地挤在甚至摞在一起,也许你不愁停放,但要用时绝对取不出来。
自行车被盗向来是校园的一处顽疾,所以破烂不堪的旧车是校园自行车的主力军。
但一位室友甚是传奇,固执己见地买了新车,不久被盗,痛心疾首,但凭借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她找遍校园每个角落,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车,还用原配钥匙打开车锁,昂首挺胸地骑了回来。
不过她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两罐喷漆,把新车改造得面目狰狞,自此高枕无忧,那车她直骑到大学毕业再没丢过。
宿舍的生活,应该不仅仅局限在衣食住行几个方面,但短暂的篇幅,又实在说不尽集体宿舍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