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一时的《故事会》《读者》《知音》,为何不再风光如昔?
阿标
2024-06-20 16:58:37
0

时代会默默地将你抛在了身后,这是残酷的现实。在童年时代,我们常常会用零花钱来买《读者》、《青年文摘》和《大众电影》等书籍,而有时候也会在同学的书桌上偶然看到一本《故事会》,让人沉浸其中。

《读者》在八十年代叫《读者文摘》,当年国内发行量最大杂志,火得不得了!在那些曾经女性读者对于《知音》特别的青睐,无论男男女女总会有一个人读过或者买过《读者》《知音》《故事会》这一类的书籍。怀念这些杂志,怀念读杂志的日子。《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是那时我闲暇时的精神粮食。《读者 》《青年文摘》《大众电影》当年每期必买,现在家里整整一大箱。

1

曾经我非常喜欢阅读《知音》,经常购买它。在我二十多岁的光阴里,它陪伴着我成长。杂志报道了许多女性成长励志的故事,对女性起到了激励和引导作用。它所讲述的情感故事和各种案例具有教育意义,可以帮助女性避免上当受骗,避免踩坑。

在青年时代,我非常喜欢看《家庭》、《家庭医生》、《家家乐》和《人之初》等杂志。每月一刊,外公拿回来后我就会迫不及待地看完。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看这些杂志,一直收集了一个纸箱的家庭杂志。那时学到了很多东西,回忆起来真是美好无比。现在的时间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我从小就通过课外阅读获取了很多知识,比如《作文周刊》、《少年文艺》、《故事会》、《故事林》、《故事家》和《故事精选》等。这些书籍让我了解了许多陌生的事物,包括名人趣事、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技巧。走上社会后,我继续通过阅读《读者》、《意林》、《读者文摘》和《视野》来不断充实自己。这些阅读材料一直温暖着我,让我保持善良的心态,怀有感恩之心,并懂得舍弃。小时候有一句名言影响了我,它说衣服可以装扮自己,但知识才是真正武装自己的武器。 

一部作品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特征和精神风貌。在过去的慢节奏时代,人们主要依靠书信往来和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因此,他们的阅读材料比较单一。

2

在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我钟爱的是这几本书!即便当时家境拮据,只要父母给了零花钱,我就会攒起来到书报亭购买几本杂志。这些书陪伴我度过了最难忘的青春时光。如今已经中年,大街小巷已经很少看到书报亭的身影,让人感慨不已!

还记得年少时,我为了省钱经常穿着短衣小口袋,只为能买到心爱的杂志。每次去报刊亭,老板总是把《读者文摘》、《青年文摘》和《故事会》这几本杂志留给我。我总是眼巴巴地翻遍裤兜,希望能找到足够的零钱买下郑渊洁的《故事大王》,因为那是我最喜欢的了。

还记得很多年前可爱看故事会和知音杂志吗?新的现在好像要卖五六块钱一本了。不过去路边摊买过期旧的只要一两块,每次都是去书摊挑旧的,既能看书又省钱。

为什么现在的人们怎么不买杂志看了呢?如今看来为何荒唐又反智

《知音》喜欢用剧透的标题来博人关注,这是它的硬伤,一个标题夸张到窥尽当事人感情秘史,有点像一位喳喳呜呜传播别人隐私的大妈,尽管也可以说劝人向善生活检点,时间久了难免被嫌弃。

3

阅读知音的文章时会发现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经常重复,只是换了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因此,可以说有一个名词叫作“知音体”。读者最初称之为“读音文摘”,其实就是复制书上的内容。而对于故事会,我已经购买了几十年,甚至有一些长篇故事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家庭期刊,高峰时期的出版频率从每月一期更改为每月两期。然而,自从莫太君获奖后,故事会刊登了他的几篇文章片段后,我就直接戒掉了购买故事会的习惯。有一次记忆深刻的例子是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县级演剧团到山村演出,几个月后,村里突然多了一个寡妇,十几个妇女同时生下的小孩都长得像剧团中的一个小生。由此之后,我就再也不购买故事会编辑部的任何产品了。

今天大多数读者主要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纸媒的读者数量极少。因此,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不足为奇的是,一些荒唐和反智的内容也开始出现。

《读者》、《知音》、《青年文摘》等曾经文坛精英的杂志,如今已经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是一种传媒形式的改变,也是一种操作便利程度的提升。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也能加快知识的传播和学习的进程。

读者和故事会曾经是我们童年里积极正面的一部分,塑造了我们正确的价值观。然而,随着成长,我们意识到世界并非黑白分明,因此不再追求这种简单化的阅读。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类杂志的销量必然会下滑。

除了教科书和科研书籍之外,大部分想要阅读的书都保存在手机里。时代已经改变,摆满书架已然成为尘土的源头,我们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并调整观念。现在我们抛弃了纸质书籍,但并没有放弃书籍的内容,而是将其转移到了手机上。这样可以更方便地阅读,同时也能够吸收书本的精华。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接受数字化阅读的便利性。

4

读者变得挑剔了,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故事》我写作的启蒙,而且在那个媒介匮乏的年代,纸媒就是精神食粮,故事会早期有许多的国外故事转载,也大大丰富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眼界。适合初中高中的孩子读(和语文考试一类的)。成年人就很难爱读书了,因为都是老江湖。

八几和九几年的《故事会》那是真好看,故事精彩,而且没广告。零零年之后的《故事会》一言难尽,广告能占半本书,故事质量极差,还分了半月刊,重量不重质。

当年文化贫瘠,这些杂志丰富大家的思想与情感。随着改革开放,思想丶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家认知高度广度变化,舍弃这些杂志非常正常。《读者》、《知音》、《故事会》,为什么都不行了,因为年轻人喜欢第一视角的深度沉浸式阅读体验,投入了知乎的怀抱。

说白了读者,知音在哪个互联网落后年代,里面的文章在当时阅历不足,知识面,认识低下年代给人初次读感觉耳目一新,懂得道理!现在回头看,那些文章无异于鸡汤文,无根之木,有的文章在现在看来就是误导人!读者杂志风格已变了!不再清新,积极向上!而是太多的西方文化文章!外国人事迹!好多文章看了不知所云!没有收获!不知寓意如何?!青少年还不如不看!

5

智能手机的浪潮一来,信息舆论的浪潮裹挟着每个人飘向一个个未知的远方,以前单一的信息获取链让报刊杂志纸媒成了真正的舆论缔造者,舆论的独裁者,往往这样的结果就是被新兴市场摧枯拉朽般的击垮,落后的始终是落后的,不管是思想的还是物质的。这些杂志以前确实是很多人的精神粮食,进入互联网时代,这种收费的纸媒显然比不上低廉的新媒体吸引大众,所以迟早会被时代发展波浪淘汰,确实遗憾!新时代有新的精神粮食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才会更好!

我认为让这些书失色的原因还是手机的普及。现在是个快餐时代,多媒体文化触及每个角落,而书籍毕竟存在有它的局限性,一句话:多数人看手机屏幕的吋间绝对比看书的时间多的多了。网络发达了,很少还有人能静下心来读纸质书。如果没有智能手机,相信这些杂志依然很畅销。这些书是自己青春的梦幻回忆。

相关内容

曾经风靡一时的《故事会》《...
时代会默默地将你抛在了身后,这是残酷的现实。在童年时代,我们常常会...
2024-06-20 16:58:37

热门资讯

上世纪70~80年代,拥有一辆...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社会的生产水平还不高,物质相对匮乏,在那个时代拥有一辆自行车相当珍贵,就相...
每个人心中的故乡,都是一生中最... 小时候一直以为时光就是这么慢,并不知道有一天自己也会长大,在抱怨那个每天都作业逼迫的童年时,没有想到...
翻看以前的日记本,品味一段故事... 随着岁月过的痕迹,心情不断的变化,闭上眼静思往事,在思绪游荡到某一个回忆片段时,一阵阵熟悉的味道慢慢...
你好,老同学 看到老同学这两个字,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一个聚集着我们一起追梦奋斗的地方,校园时光总是被记忆里的珍贵...
留下的时光,终究成了最好的怀念... 恰逢云随风动,绿树摇曳。我站在母校门口,思绪不由得飘到初中那年,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阳光气息,忍不住让...
农村一所被废弃的学校,曾是我们... 随着农村孩子数量减少(尤其是父母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父母都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读书),很多学...
那些年喇叭裤、蛤蟆镜,时尚又复... 有一种回不去的青春,叫作记忆。那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各种新鲜的事物,成为第一批与时尚潮流接轨的小年青。...
已经荒废的学校,就是我们曾经出... 在那些曾经是学校的地方,也曾经有过多少的欢笑和眼泪,也曾经有过多少的梦想和誓言,那些曾经在这些学校有...
80年代溜冰场,回味曾经的美好... 溜冰场是80年代的经典回忆,那些年的欢乐时光仍历历在目。炫彩的灯光、动感的音乐,让人仿佛穿越时光,重...
旧时光书店,勾起怀念的无限思绪 “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老夫子、葫芦娃......”在大湛江,很多90后的童年时光都是在小人书与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