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里的年轻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趋势逐渐产生了去外面闯荡的想法,他们觉的与其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不如闯荡几年,将来衣锦还乡之后过更好的生活。
那时乡村青年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去外边多挣钱,手头有了积蓄后,回村盖上几间红砖大瓦房,然后迎娶邻村的心上人。而对已婚乡里汉子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为上学的孩子攒够学费,让媳妇换上几件新衣服,让父母少些操劳,一家人等到过年时,能够置办上丰富的年货,开开心心的过个好年,这也是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
村里的男青年在开春后不久,会在亲人们的目送下,踏上开往城市的客车。好多年轻人是在离开校园后,第一次远离家乡,因此家人对他们的牵挂从分别那一刻就开始了。
客车在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村头开阔的打谷场,外出打工的人们背着鼓鼓囊囊的行李包,早早地在家人的陪伴下等待在那里。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安安静静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金澄澄地,人们在春寒料峭地早晨一脸焦急着向客车开来的方向眺望,大家操着袖子挤在一起,人群中不时有人冻的跺跺脚。趁着客车还没驶来,母亲对着第一次离开家乡的年轻后生絮絮叨叨地嘱咐着一些关于出门在外要注意的事情。“城里可不比乡下,多看少说,不要跟人打架,凡事讲究和气……”
脸上仍有些稚气的年轻后生恭恭敬敬地侧耳听着,但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对城市的向往让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未知生活的期待。
当客车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伴随着人群的一阵躁动,送别的亲人们依依不舍地凑近即将离开家乡的外出打工者,与他们话别。老母亲颤巍巍地伸手摸一把孩子身上的御寒衣裤,生怕他们在陌生的城市受冷挨冻。
客车鸣笛远去,送别的人群三步并作两步地跟在后面走一阵,直到客车彻底地消失在村头的转弯处,人们才会落寞地返回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