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童年和少年的时光,是人生里最难忘和值得怀念的。而八十年代,则包含了我整个的童年和少年的成长经历、过程。再加上离开多年后,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怀念,所以八十年代自然也是我最喜欢回忆的岁月之一。
长大以后,看了很多书,学了许多知识,才知道八十年代是个很特殊的岁月:国家刚刚走出急遽动荡的恶梦,很多的历史问题相继得到纠正;随着改革开放,人民开始觉醒,那时的人们也渴望物质和财富,但还没有发展为唯钱至上和彻底的享乐主义;最主要的是,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种好的征兆,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处于相对协调。
于是很多专家学者说,八十年代,是一个苏醒的年代、启蒙的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激情和希望的年代,越往后看越会发现八十年代的可贵。仅仅从现代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都是很贫困的。
那时候大人们真的很忙,除了常年要在田间那一亩三分地上辛勤的劳作,大部分还要去村办、镇办企业去上班,就是为了多挣一些钱,挣一些工分,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那时候的人民币,真的很值钱,对于小孩来说,一毛钱就能买到许多零食。很清楚的记得学校组织出去到市区旅游的时候,只带2毛或者4毛钱,在景区附近的小饭馆里买一碗小馄饨,或者一碗阳春面吃,就已经很满足了。
那时候的零嘴是那么的珍贵,炎炎夏日里一根5分钱的赤豆棒冰,成为每周小小的奢望,8分钱一根的奶油雪糕,整个夏天也吃不到几根。村口小商店或者货郎布袋里的杨梅、桃板、话梅、橄榄、瓜子....要是一周能吃上一次尝尝滋味,那就开心的不得了。
那时候穿的也很朴素,大部分农民还穿着当地土布做的衣服,补丁是常见的;我和姐姐们穿的布鞋,棉鞋、上学的书包,也是母亲制作的。拥有一双崭新的雪白帆布运动鞋,大概是每个中小学生的梦想。那时候的玩具,更不用提多稀罕了,哪个小孩要是有一把父母买的玩具枪,那都会招来无数的眼红和嫉妒;要是谁家里有很多的连环画和玻璃球,那无疑他就能成为村里和学校里的“中心人物”。大部分村娃们,也是心灵手巧,都是自己“制作”土手枪、弹弓.....
那时候,也吃过很多苦。上中学时候,因为家里没有自行车,每天起早赶黑的要走十里路上学、放学。即便放学早一些,也要帮家里放鸭子、放鹅,割早喂兔子。农忙的时候,更要帮家里干农活,插秧、收稻子、收麦子、摘棉花....
那时候,能吃上好东西,基本要等到过年,好吃的菜,红白喜事才吃的到。偶尔吃一顿肉,就让人回味好久,念叨好久。
那时候,民风普遍还是淳朴的,虽然邻里之间、亲戚之间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人心还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让人失望。
那时候,生态环境还是很好的,家乡还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模样,竹林池塘、杨柳依依;小河里的水依然很清冽,鱼虾极多,淘米洗衣都不成问题;空气还洁净,没有过多的污染,白天天空依然瓦蓝,夜晚乘凉银河清晰可见。
那时候作为学生也是很幸福的,没有繁多的课程,没有像小山一样的作业,老师们也都兢兢业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农村小学,也会经常组织去春游,秋游,去海边采风、野炊,去组织民乐队和合唱队去镇上县里参加比赛。
岁月总是一去不回返,步入中年的我再回头观望,八十年代是不可复制而只能怀念的。尤其是我们这些从八十年代走过童年的人,很多时候需要的只是一声轻柔的抚慰。里面有关于年少时的最单纯,最清澈流畅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