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历史镜像馆已经发过几期四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有的人认为不应该回头看,有的人认为不应该颂扬那个年代,也有的人借此了解历史,更有人回忆过去。
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认知,但回顾历史老照片绝对不是为了过份歌颂或贬低哪个时代,只是从一些影像中可以看到部分真实的过去。只能说喜恶随意,但过多恶意揣测也实在没必要。
今天历史镜像馆继续带你看看一些四五十年代的老照片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这是五十年代,人们在路边售卖鲜鱼,街上人来人往。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后面杆子上贴的广告,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街头小广告了。
这是30年代末上海街头的有轨电车,车头还贴着广告,可以看到车上非常拥挤,乘客还是很多的。
有轨电车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是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因为电车以电力驱动,车辆不会排放废气,因而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
大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1906年2月16日,中国内地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天津开通运营,紧接着上海在1908年开出了这座城市的第一辆有轨电车。1909年9月25日,大连市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也开通运营,同时还建成停车场、电车修理工厂及两座轨线所。
这是1945年北京太和殿的日军投降仪式。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而华北战区日军受降仪式则于10月10号10时10分在太和殿广场隆重举行,这也是侵华日军16场受降仪式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因为当时有20多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到故宫,亲眼见证了日本向中国投降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是四十年代在日军空袭重庆期间,重庆纺织厂搬迁至防空洞,女工们在防空洞中进行工作,为抗战做贡献。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期间,日本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轰炸高达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死亡人数达10000人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
战争年代的生活是十分悲惨的,朝不保夕,人人自危。回望过去的这些战时老照片,让我们真切地感悟到和平生活的美好。
这是由外国摄影家拍摄的五十年代的苏州。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一群女社员们站在龙骨水车上,正在工作。
龙骨车,也就是翻车,最早起源记载是汉代,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后汉书·张让传》的记载:汉献帝时,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它是一种机械提水工具,一种木制的水车,带水的木板用木榫连接或环带以戽水,多用人力或畜力转动。
它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龙骨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是四十年代的时候,一家私人作坊的一名年轻工人正在工作的老照片。
这是由外国摄影家拍摄的五十年代的广东某地。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几个妇女正在河里洗衣物,旁边还有几头牛。那个年代,在没有自来水的农村里,很多人都会在河里清洗东西。
这是由外国摄影家拍摄的五十年代的广州某所小学。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老师正在带着孩子们做游戏。时光荏苒,物换星移。时间过去七十多年了,但他们那一刻纯真的面孔通过照相机永远地被记录了下来。
这是四十年代的重庆,人们正在观看墙上的公告报刊。从老照片可以看到,有的人还背着一个竹篓。
这是由外国摄影家Mondadori拍摄的五十年代初的长江沿岸。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一群纤夫正在奋力拉着纤绳。
“纤夫”是指那些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这个职业也是由来已久,因为在古代船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但是当船遇到险滩恶水或搁浅时,就必须靠很多人合力拉船,纤夫这个职业由此而生。
纤夫通常屈着身子,背着缰绳,用力往前迈,有时候嘴上还要喊着号子。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