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忆起儿时的释放天性的乡村小学校
阿标
2024-04-20 22:06:38
0

我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1955年初秋,刚刚7周岁,在我的农村老家,开始上学了。

我家和姑父姑母家同居一村,姑父姑母无儿无女,又特别疼爱我,就住在了姑母家。那个年龄,正是贪玩淘气的时期,俗话说:七岁八岁半,鸡狗不待见。和同村的发小改朝、福青等小伙伴,下到池塘捉青蛙,爬到树上,手拿长长的竹竿捣鸟巢,在空旷的田野里嬉戏疯跑,整日玩得灰头泥脸,不亦乐乎。家长让我们这些“泥孩子”上学读书,哪里肯依?在父母和姑父姑母的反复劝导下,才不太心甘地走进学校。

1

学校座落在姑母宅院的东边,仅隔一条胡同。三间堂屋,土墙,是教室;东边有个配房,是老师住宿和做饭之地。那时的教室甚为简单,教室的西墙立着一块木制黑板,上方悬挂毛主席画像,课桌和凳子都是长条形,一张课桌容纳两个学生。
教室里全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有将近30个孩子。
老师姓张,40多岁,外地人,中等身材,清瘦、稍黑的脸膛,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见到学生,笑容满面,让人感到和蔼可亲。
我清楚地记得,开学第一课的语文课本上是一首诗:
爷爷七岁去讨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高高兴兴把学上。
字里行间,流露出翻身解放后,农村孩子能够走进学堂的喜悦。
第二学期,语文课本的开篇变为:
今天,
学校又开学了,
我不用妈妈送我,
背上书包自己上学。
张老师博学多才,讲课极其风趣、认真,课堂上,常常穿插些古今中外的动人故事,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引导、鼓励学生认真读书。
每节课,他都先让二年级的学生预习,然后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解语文或算术,讲到课时的一半时间,布置好作业,再给二年级的学生授课。我做作业时,常常洗耳偷听他给二年级同学讲课,感到新鲜好奇,有时竟忘记写作业。
2
教室前面的场地,用来做操场。那时的课间操和体育课都很简单,女孩跳绳,男孩抵拐,再就是跑跑操,或不定期搞搞拔河比赛。
张老师非常热爱孩子,哪个孩子哭了,他就将孩子抱起来哄一哄,或到东屋里拿几块糖,一会就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
张老师嗓音不好,有些沙哑,但不影响教唱歌曲,他教唱的“歌唱二郎山”,歌词我至今还记得:
二呀么二郎山,
高呀么高万丈,
古树荒草遍山野,
巨石满山岗。
羊肠小道难行走,
康藏交通,
被它挡那个被它挡……
教室的门口,挂着一块破损的犁铧。每当上课时,张老师就用鼓锤敲几下,孩子们便蜂涌跑进教室。
那时做作业基本没有练习薄,每个学生都买了一块20X30cm左右的石板,将作业用骨笔写到石板上,写满让老师批改后擦掉,接着再写,直到作业完成。
3
小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学写作文。张老师反复讲解如何写作,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姑娘,将捡到的钱交给警察叔叔,画得还挺逼真。张老师拟出的作文题目是“菊香把钱交给了他”。没想到,我写出的作文被张老师当做范文,让我在班上朗读。
老师的热情鼓励,激发了我的学习积极性,更爱上了这所小学,学习更加努力,同时对写作文兴趣大增,写作能力不断提高,乃至上高中时,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校内那么多优秀语文老师和爱好文学的高中生,新任革委会主要负责人李主任,却让我起草“给毛主席的致敬电”,并在革委会成立时的大会上宣读。
张老师一直向我们灌输着立志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理念。
解放初期,农村群众基本都是文盲,上级狠抓扫盲培训。农闲季节的晚上,小学教室又变成了扫盲班(夜校),农村中的中、青年群众坐在挂着汽灯的教室里,聆听张老师教大家学文化。
4
三年级开学后,张老师给我们写好介绍信,让我们到1公里之外的张楼完小读书。我们10多位小朋友,向张老师告别后,背上书包,排着长队走进张楼完小。同年级的福子,因小时患小儿麻痹症,行难,自此中止了学业。
后来,张老师离开了学校,据说是被公安人员带走的,原因是他曾在国民党政府里供过事,张老师自此没有了消息。但我认为,张老师对我们国家是热爱的,对共产党是拥护的。
他教学认真,整日忙忙碌碌,晚上还教扫盲班,不可能是坏人呀!即使在国民党政府里干过事,也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两厢对比,才从内心里热爱新社会,才对学生、对教育事业那么倾情。我村的老年人,都认为张老师是个好人。
我从铁道兵部队转业到铁道部,后又调回家乡,曾多次打听张老师的下落,都杳无音信,只听说他早已辞世,很为他感到惋惜,他毕竟是我的启蒙老师呀!是他,将乡村小学办得那么朝气蓬勃,有声有色。
要知道,那个年代上学,是非常艰难的,不少家长都抱着上不上都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家长巴不得孩子辍学,回到家中帮忙干农活、放羊、养猪。
刚进入三年级时,从我所在的村庄走出10多位学生,到张楼完小读书,渐渐地,这个不上了,那个辍学了,临近高小毕业,只剩下我和昌文两个。一次上学的路上,一场电闪雷鸣的倾盆大雨,使我俩在泥泞的土路上寸步难行,暴雨把我们两人逼到毕家坟上,扑通一声蹲在坟前墓碑的石座上,哪里还顾得害怕?任凭如注的暴雨将我们淋得睁不开眼睛,变成了落汤鸡,也全然不顾。只到坐了很久,老天爷发完了脾气,我俩才像泥人一样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
第二天,昌文也辍学了。
完小毕业时,我所在的六年级有近40人,只有4人考入初中,我当然是如愿以偿。
尽管升学率极低,那时的乡村小学,确实使一些孩子学习了文化,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来,一些高小毕业的学生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参军后入了党,提了干,成了国家的有用人材。那时的农村夜校,对于扫除文盲,让广大农民普及文化知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现在的村庄小学,教室及校园虽然焕然一新,却空空如也,院内长满荒草。家庭条件好的,在城里买了楼房的,将孩子送到城里上学;条件差些的,送到乡镇的学校读书。孩子的父母大都进城打工了,年迈的爷爷奶奶成了接送孩子的主力军。他们骑着电动三轮车,一天六趟的到学校接送孙子孙女,实在辛苦!
常在农村听到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好好读书时说:你若学习不好,将来长大后,就像我这样当泥瓦工,整日累得腰酸背痛;你若学习好了,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享受着城里人的生活。从没有听到哪位家长要求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作者:吴聚云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
来源:搜狐网,作者,白浪情

相关内容

又是一年秋收时,怀念小时候...
这个季节,河北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等着收玉米了。看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
2024-06-26 18:22:21
30年前的农村生活老照片,...
在过去,结婚根本没有“票子、房子、车子”一说,女方看的是男方的人品...
2024-06-19 22:03:24
农村深山里的生活如此困难,...
近年来,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不...
2024-06-14 19:41:03
最后的山窑人家,原始农村生...
山西省的运城市位于黄河东岸,古称河东。河岸上黄土垣沟壑纵横,这里是...
2024-06-14 19:10:17
农村生活,远非你所想的那般...
很多人都向往农村生活,认为农村是一片纯净、宁静的天地,可以远离城市...
2024-06-14 17:38:26
农村生活沁透着多少人的童年...
小时候,每当春雨过后,半砂砾的小山坡上会长出一小片一小片墨绿色的地...
2024-06-13 11:26:27

热门资讯

农村生活沁透着多少人的童年往事... 小时候,每当春雨过后,半砂砾的小山坡上会长出一小片一小片墨绿色的地软,轻轻的捡些回家洗净,再割点头茬...
80年代农忙收麦子的场景,你还... 麦子是那时候农村主要农作物,庄稼自然也以麦子为主。从春冬时绿油油的麦苗,到成熟时的一地金黄。无论碧绿...
记录80年代中国农村生活场景! 怀恋从前的农村,单纯而又朴实,无欲无求,与世无争。1986年的中国农村:最原始的水牛耕田,家家插秧,...
又是一年秋收时,怀念小时候农村... 这个季节,河北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等着收玉米了。看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田,秋风扫过,秸秆在风中哗啦啦的迎...
花馍的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厚的民... 馍,通常指馒头。花馍既是观赏性强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以前逢年过节都会蒸点各式各样的馒...
农村人为何睡觉那么早?从这四点... 其实现在很多农村的现象是我们不知道的,在农村就没有城市里面那么好的一个条件,那么农村人在天黑之后,他...
60~70年代农村生活,经历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那时农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生产队的社员听到钟声,男女社员都会集中到队里的大槐树下...
农村生活没有那么安逸,不知道你... 有人说在农村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压力,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深知农村生活其实也是...
武义云溪村,一个被遗忘的中国传... 武义云溪村,一个在大山里深藏了800多年的古村落,在一个飘着雨丝的春天里不期而遇。水清岸碧、杨柳依依...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十年后农村还... 现在大部分农村人都弃耕外出打工去了,那十年之后农村会是什么样一个场景,还会有人种地吗?就目前为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