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石雕发端于距今5000年的“菘泽文化”时期。唐、宋时期,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五代时期,题材捕捉走向广泛,成为宗教活动用品。元、明时期,青田石雕已具较高的圆雕技艺水平。至清代,青田石雕吸收“巧玉石”制作工艺,开创了中国石雕“多层次镂雕”的技艺先河。 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石,故名青田石,此石学名“叶腊石”,因其与其他地方的叶腊石有所不同,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可雕性极强,所以青田石一直受到了艺术家们的青睐。艺术家们根据青田石本身的形态和颜色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加以他们的想象力,雕琢出的作品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一块未经雕琢的青田石上具有不同的色料,甚至还有的存在着不同的缺陷,但是艺术家们总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加工,把不同的颜色勾勒出雍容之资,把石头本身的一些小缺陷经过艺术家们巧妙的应用,变成了艺术品本身的构成部门,使得作品更加的惟妙惟肖,有的清新淡雅、清新脱俗,有的颜色渐变迥异,这些艺术品本身更加接近与自然但是还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彩斑斓是自然赋予青田石最好的礼物,这样天然的颜色给了艺术家们创造出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最天然的色彩创造出来的作品才有真实的感觉,在确定了基础的色调以后进行进一步的创作,颜色的渐变可以给整个作品带来生机,比如创作花卉的时候,五彩的颜色可以创造成花朵,而稍微深一点的颜色可以改成叶子,再有其他的颜色可以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蝴蝶,这些色彩都可以加以利用,最后的艺术品既有自然之美,又能体现工艺之美,这样整体的呈现欣赏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青田石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于它的颜色是自然赋予的,是天生就存在了的,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也是有着天然的灵动性,如果是后天上色,那就不会有自然的感觉。
选料
选料大致可分按料选题和按题选料两类。按料选题是指根据石料的形态、质地、色彩,苦心经营,精心设计。艺人往往将石料摆在案头,横摆斜置,仔细观察,反复构思,一旦面前的石料与脑中的某一灵感图像相契合,便挥锤握凿,确立作品维形。按题选料则不同,艺人先有主观构想,形成某个新颖构思,然后苦心寻找合适的石料。
打坯戳坯
有了构思布局后,便“打坯戳坯”,用打坯凿在石料上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景物的大块面,以简练概括的手法将构思变成视觉形象。
放洞镂雕
“放洞镂雕”是一道费时最多、技艺最复杂的重要工序,雕刻过程采用减法,不断剔别除作品实体外层的多余石料,逐步显现景物实体,表现实体的空间和里层的丰富层次。
精刻修光
“精刻修光”是指深入刻划细部,修饰外貌,着重刻划景物的细微之处,使作品显得更有生气、更为美观、更加传神。“配垫装垫”是作品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与主体自然和谐的好装垫,不但可与主体相互映衬,更能起到突出主体的重要作用。最后一道工序是“打光上蜡”,使作品外表光洁明亮,充分显现石料的材质美、色彩美。
雕刻
青田石雕的雕刻手法分圆雕、镂雕、浮雕、线刻等数种,以圆雕最为常见,尤以镂雕最具特色。在具体操作上,圆雕、浮雕在布局后用斜口刀尖勾勒出景物的轮廓,用平口刀削刮空余石面,再用刀浅刻,以表现景物的结构、层次。“线刻”是以刀代笔,在石雕上刻划出阴线。主要用在人物的须发,服饰图案,动物的皮毛、鳞片,山水的屋宇瓦楞,花卉的叶筋,炉瓶、印盒上的装饰图案等处,可以达到鲜明醒目的效果。镂雕广泛使用于雕刻山水、花卉作品中,能使作品层次丰富,玲珑剔透。主要有放洞和镂雕两个环节。放洞给镂雕创造条件;镂雕是在放洞的基础上,经过凿、刀、刺的镂刻,使圆洞成为实体之外的形态多变的空间,能使作品层次丰富,玲珑剔透。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上一篇:传统艺术《夜光杯雕》
下一篇:传统艺术《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