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工艺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阿标
2024-03-16 20:35:36
0

1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特殊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工艺特征

3

流程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两晒两晾”的复式萎洞,长达八个小时的摇筛做青、发酵偏重,叶缘呈朱砂红色;“双炒双揉”;毛茶足火,最后长达7小时左右的低温久烘等,都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所独有的。

技能

武夷岩茶(大红袍)整个制作工艺有许多“绝技”,如摇筛做青这一决定岩茶品质的关键工艺,其中就有“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和“走水返阳”,以及最后“低温久烘”中,凭借温度对视觉的冲击和手感,不断调整、控制每个时段的温度,以达到以火调滋味,以火调香气,堪称惊世一绝。难怪清代梁章钜发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赞叹。

品质

武夷岩茶(大红袍)由于制作工艺超群绝伦,反映在茶品质上的优异,其主要特征是“绿叶红镶边(三红七绿)”,7泡有余香(经久耐泡),汤色橙黄(呈琥珀色),叶底明亮,香气清幽浓长,滋味醇厚鲜爽,回甘韵显;在外形上呈长条眉状,素有“蜻挺头,蛙皮状”之称。总之,它突出的天然真味、天然花香是岩韵特色的集中表现。

品饮

武夷岩茶在品饮上十分讲究,用盖杯沸水冲泡后,先闻香,后观色(汤色的变化),再尝味。在民间品饮习俗的基础上,经武夷山人挖掘、整理,上升为“武夷茶艺”,共27道,其中便于表演的为18道。

工艺流程

4

采摘

武夷岩茶(大红袍)采摘次数,一年基本上采3次,春茶、夏茶、秋茶(俗称“三春”)。鲜叶的采摘标准,以新梢芽叶伸育均臻完熟,形成驻芽后采一芽3叶―4叶,对夹叶亦采,俗称开面采,一般掌握中开面采为宜。采摘的要求,掌心向上,以食指钩住鲜叶,用拇指指头之力,将茶叶轻轻摘断。采摘的鲜叶力求保持新鲜,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品质的现象发生。

萎凋(两晒两晾)

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目的在于蒸发水分,软化叶片,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萎调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丧失。萎凋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成茶品质的优劣。茶青进厂后,即倒入青弧内,用手抖开(避免内部发热红变),将茶青匀摊于水筛中(俗称“开青”),每筛鲜叶约0.5千克,摊好后排置于竹制萎凋棚上(俗称“晒青架”)。根据日光强度、风速、湿度等因素,以及鲜叶老嫩和各品种对萎凋程度的不同要求灵活掌握,此法称为“晒青”。初采茶青,因水分多,富有弹性,经日光晒后叶片渐呈萎调状,光泽渐退,将两筛并为一筛,摇动数下,再晒片刻,即移入室内晾青架上,称“晾青”。待鲜叶冷却,稍复原时,再移出复晒片刻,轻轻摇动后稍收拢,摊于筛中,移入晾青架上再次晾青。晒青程度以叶片半呈柔软,两侧下垂,失去固有的光泽,由深绿变成暗绿色,水分蒸发掉15%左右为适度。晒青原则“宁轻勿过”,这样才能在晾青中有利于恢复青叶一部分弹性,才有利于做青的进行。鲜叶除了用日光外,遇阴雨天还可采用加温萎凋方法。

做青(摇青、做手)

武夷岩茶(大红袍)特殊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做青。做青是岩茶初制过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岩茶色、香、味、韵及“绿叶红镶边”的优良特质。做青的过程十分讲究,其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从“散失水分”“退青”到“走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摊青前薄后厚,摇青前轻后重,灵活掌握。总之,应通过摇动发热促进青叶变化,又要通过静放散热抑制青叶变化。尤其是,做青还必须根据不同品种和当时的气候、温度、湿度,采取适当措施,俗称“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炒青与揉捻

炒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温火力,破坏酶的活性,中止发酵,稳定做青已形成的品质,纯化香气。炒青时,炒灶火力要极大,锅温逐渐增高至230℃―260℃以上。每锅约0.75千克左右投入锅中翻炒。翻炒时两手敏捷动,翻动时不宜将茶青过于抖散,以防水分蒸发太干,不便揉捻,约两三分钟,翻炒四五十下后,青叶表面带有水点,已柔软如棉,即取出揉捻。茶青取出后,趁热迅速置于揉茶台上的揉茶机中,将炒青叶压于揉茶机中来回推拉,直至叶汁足量流出,卷成条形,浓香扑鼻,即解块抖松。然后再将两人所揉之叶并入锅中复炒,复炒温度比初炒低(200℃―240℃),时间也比初炒短,约半分钟,仅翻转数下,取出再揉,揉茶时间比初揉略短。经双炒双揉之后的茶叶,即可进入熔房初焙。双炒双揉技术是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中特有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复炒可弥补第一次炒青的不足,通过再加热促进岩茶香、味、韵的形成和持久;复揉使毛茶条索更紧结美观。双炒双揉形成武夷岩茶独特的“蜻蜓头”“蛙皮点”、“三节色”。

初焙

初焙,俗称“走水焙”,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温使茶叶中一些物质受热转化。青叶经双炒双揉后,即送至熔房烘焙。熔房窗户须紧闭,水分仅能从屋顶隙缝中透逸,温度控制在100度―110度。将炒揉的茶叶均匀放置狭腰蔑制的熔笼中,摊叶厚度为2厘米―3厘米,然后将熔笼移于熔窟上,约10分钟―12分钟,翻拌3次。由于各焙窟温度有高有低,茶叶初焙应在不同温度下完成。下焙后六、七成干的茶叶叫茶索。岩茶初焙,是为了抑制酵素,固定品质,因此要在高温下短时间内(仅十二分钟)进行,这样可最大程度减少茶叶中芬芳油等物质的损失,又可使酵素失去活力。

2

扬簸、晾索、拣剔

茶索经初熔后水分蒸发过半,叶呈半干状态,此时茶叶的化学变化暂时停止,即进入以下几个工序:

扬簸:茶叶起熔后,倒入簸箕弧内,用簸箕扬去黄片、碎片、茶末和其他夹杂物。扬簸在烘熔房内进行,簸过的茶叶摊入水筛中,每六熔拼一水筛,厚度约为3厘米―5厘米,然后移出焙房外,搁于摊青架上晾索。

晾索:晾索的目的一是避免焙后的茶叶积压一堆,未干茶叶堆压发热易产生劣变;二是避免受热过久,茶香丧失,同时晾索也可使茶叶转色,有油润之感。晾索时间约5―6小时,然后才能交拣茶工拣剔。

拣剔:拣去扬簸未干净的黄片、茶梗,以及无条索的叶子,拣茶一般在茶厂较亮处进行。

复焙(足火)

为了使茶叶焙至相应的程度,减少茶香丧失和茶素的减损,复熔时,温度应比初熔时略低。

方法:经拣剔的茶叶,放入焙笼内,每笼约0.75千克,将其平铺于熔笼上,进行烘焙。烘焙所需的火温通常以100℃左右,焙至20分钟后进行第二次翻茶。其后,焙至约40分钟,进行第三次翻茶。3次翻茶后,再熔约半个小时,用手捻茶即成末,说明茶已足干。这只是一般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凭焙茶师的经验灵活掌握,每次翻茶时熔窟的火堆,须进行一次“拨灰”,即用木制小培刀,在火堆边沿将灰拨匀,使火力均衡,并控制火温。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火慢炖。炖火:即低温慢烘,是武夷岩茶传统制法的重要工艺。岩茶经过低温久烘,促进了茶叶内含物的转化,同时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使香气、滋味进一步提高,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炖火的高超技术,为武夷岩茶所特有。炖火的火温,传统的方法是用手背靠在焙笼外侧,有一定的热手感即为适度,或用眼睛距焙笼内的茶叶5寸―6寸处利用火温对视觉的冲击来把握温度。炖火的温度以85℃左右为宜。为了避免香气丧失,熔笼还须加盖。对优良品种及名丛,在炖火时,还须垫上“小种纸”来保护茶条。炖火过程费时较长,一般需7小时左右,低温久烘时间的长短,依据:(a)茶叶内质要求不同而定;(b)市场消费者要求不同而定。同时还应根据茶叶的变化,及时进行翻焙处理。武夷岩茶在焙至足火时,观其茶叶表面,会呈现宝色、油润,闻干茶具有特有的“花果香”“焦糖香”,为理想之茶。这种培法独具特色。因此,清代梁章钜称“武夷熔法,实甲天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武夷山市传...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
2024-03-27 20:16:27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风筝》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
2024-03-20 16:18:37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黎族钻木...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海南省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该技艺取火时,用脚踏住钻...
2024-03-20 16:15:12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浏阳花炮...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湖南省浏阳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湖南浏阳花炮制作历...
2024-03-20 16:11:10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赫哲族鱼...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饶河、抚远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的鱼皮...
2024-03-20 16:07:49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黎族树皮...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黎族树皮布...
2024-03-20 16:04:45

热门资讯

中国曲艺艺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
中国手工艺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
探秘中国画,艺术传承与文化特色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中国画家...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 油纸伞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以手工...
艺术 | 江苏扬州传统戏剧《扬...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金陵刻经》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南京的传统手工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约起源于唐朝。公元1866年(清朝同治五年)...
中国手工艺术《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
中国手工艺术《拉萨甲米水磨坊制...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是西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甲米水磨坊约建于公元17世纪,磨坊显现了中国藏族人民...
艺术 | 陕西省汉族戏剧《碗碗... 该剧种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阴、华县一带,清初时就已经形成并且成熟完善,历史剧目一直都是用皮影戏形...
艺术 | 傣族打击乐器《象脚鼓...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