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傣族打击乐器《象脚鼓》
阿标
2024-03-23 14:09:51
0

光亚,或称光吞,即象脚鼓,意为长尾巴鼓或短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打击乐器,深受傣家人的喜爱而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中。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在以光亚为主的打击乐队和傣剧乐队中,光亚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傣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生活积累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鼓语,使光亚能够按照人们说话的声音敲击出有节奏的语言,能够表达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旧时,光亚主要在小乘佛教寺院中敲击,用于宗教法事,只敲不舞。后流传民间,出现了边奏边舞的形式,但也只是奏者单独表演。由于鼓身太重,光亚不单独演奏,常与铠、镣组合在一起,为《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纱巾舞》等各种民间舞蹈伴奏。

形制结构

1

鼓身修长,头大、腰细、尾端喇叭形,可分为鼓胸(共鸣腔)、鼓腰(传音孔道)和鼓足(鼓尾)三部分。各地规格不一,高度有别。一般通高160厘米~180厘米,最高者达200厘米,鼓面直径28厘米~32厘米、最大者达38厘米。鼓胸(首端)呈杯形共鸣体,长60厘米左右,下部呈弧形收束与鼓腰相接。鼓腰为空心圆柱体,长100厘米左右,最细处直径15厘米,外表刻有环形纹饰。

鼓足呈喇叭口状,其上绘有莲花图案。鼓身多采用一般当地的曼孟树(即芒果树)掏空树心制成,鼓面蒙以黄牛皮,皮面固定在鼓腔边的圆形藤圈上,鼓胸下部收束处也设一小型圆藤圈,用细牛皮条将两藤圈往复勒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控制发音高低。如果在演奏前,用蒸熟的糯米饭做成茶杯口大的一个环,贴于鼓面的正中,拳击环内,鼓便发出沉重的响声,可远闻数里。若不加糯米环,则鼓声清脆,但不能及远。鼓除作伴奏外,多为男子舞蹈时用。光亚通体绘有颇富民族特色的五彩图案花纹。系于首尾两端的鼓带,制作细致,刺绣精美的民族图案, 鼓带一侧,或缀以金黄的穗边,或织作网状,网上缀以各色绒球。节日期间,鼓身也穿上缀有彩球的网状“鼓衣”,尾部插一束孔雀羽毛。

演奏方法

2

演奏时,将鼓带挎于肩上,鼓身斜置于左侧胯部,鼓面朝前而高,鼓尾朝后着地,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微弯、足尖着地,身体略向右倾斜。左手扶鼓框边缘,以食、中、无名、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拍击鼓面,右手多击重拍,用半握拳捶击。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等。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掌、膝部也参加击鼓,弯身扭腰、千姿百态。可击奏出不同的音色和复杂的节奏,并可千变万化。旧时,光亚主要在小乘佛教寺院中敲击,用于宗教法事,只敲不舞。嗣后,流传于民间,才出现边奏边舞形式,但也只是奏者单独表演。由于鼓身太重,光亚不单独演奏,它常与铓、镲组合在一起,为《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纱巾舞》等各种民间舞蹈伴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每到农闲时节,各村寨鼓手要进行光亚竞技比赛,佛寺中的僧人也来参加,凡鼓音动听和技艺精湛者都能获奖。在以光亚为主的打击乐队和傣剧乐队中,光亚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

从音乐学的立场来讲,乐器的形制规定着具体的演奏手法,演奏手法又作用于节奏与音色的生成。物理特性和敲奏 “十指连心”的情态属性,决定了 “光亚”的音响多表达出世俗的欢愉与优雅。在民间鼓手创造性的操控下,表现出多变的情绪与技巧的表达。敲奏时,表演者将挎带斜挎于左肩,鼓身顺后斜拖地面,也有鼓手席地而坐,将光亚横架在腿部进行敲奏。敲奏手法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鼓手具有不同的敲奏套路和约定俗成的鼓谱。象脚鼓在为舞蹈伴奏时,常见的敲奏方法是左手扶鼓边,右手敲击不同鼓面的位置以变换音色,左手不仅可以控制音量而且还辅以对应的节奏,形成左手弱右手强的呼应关系。右手有指尖、指垫、五指同击或分指单击、双指敲击,也有掌根、拳头、拳外侧擂击、握拳闷击等各式手法,构成了一种 “多声结构”的乡村音响图式,完成了用不同音色和节奏调动舞者肢体语汇变化的目的。若是 “嘎光亚”(跳长鼓舞),舞者还会结合傣拳的套路,做出摆鼓、甩鼓、晃鼓等身体动作,还会辅以抬腿、踢腿、踢腿跳、弹腿跳、跨腿跳、甩胯抬脚、脚步踏地等刚健的动作,以肘击、膝擂、脚跟击打鼓面,表现出各式高难动作,以显出潇洒的舞姿,吸引观者的注意。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民间传统乐器特色《云锣》
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
2024-03-23 16:09:23
艺术 | 傣族打击乐器《象...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
2024-03-23 14:09:51
艺术 | 汉族传统乐器《书...
书鼓,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流行于全国各地,专用于中国北方说...
2024-03-23 14:05:54
艺术 | 汉族传统乐器《太...
太平鼓鼓框均为铁制。虽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驴皮是马皮或羊皮,皮面...
2024-03-23 14:01:44
艺术 | 民族乐器《铃鼓》
铃鼓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
2024-03-23 13:54:16
艺术 | 汉族传统乐器《堂...
堂鼓,又叫做同鼓、战鼓,清代则叫它杖鼓,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
2024-03-23 13:53:36

热门资讯

中国曲艺艺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
中国手工艺术《萍乡湘东傩面具》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入,已祖传三代,其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萍乡湘东...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维吾尔族桑皮...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以桑树枝内皮为原料,桑枝内皮有粘性,纤维...
中国手工艺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
艺术 | 傣族打击乐器《象脚鼓...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
中国手工艺术《阿昌族户撒刀锻制...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
艺术 | 民族乐器《铃鼓》 铃鼓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
重庆传统舞蹈艺术《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铜梁龙舞包...
中国手工艺术《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山西省清徐县地方传统技艺,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工序繁杂,经配料、蒸料、固态醋酸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