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煅制成刀。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这些手工刀具刀装大部分采用云南和缅甸本地的名贵木材楠木、红木、大叶紫檀、鸡翅木、乌木等纯手工雕刻而成,因而极具收藏价值,户撒背刀(长刀)总体又分为户撒平头刀、户撒苗刀、户撒镇宅刀、户撒马刀。
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面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
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制花纹。
阿昌刀长短不一,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后来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铸和锻造技术,生产出的刀具越来越精。制作刀具的村寨之间形成了较细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
制作工序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
1.下料(或称落料):
将一段弹簧钢或碳素钢根据要打的刀型,切割出相应的大小尺寸。下料时需仔细斟酌,量材使用。
2.烧料与打铁:
铁器需用木炭作燃料,一人拉动风箱,另一人将切割好的钢板放入旺火中烧红后,以长把钳夹出,由两人配合用大锤使均匀的力道锻打,反复这样边烧边打十余次后,基本打出刀型。刀子的形状、厚薄、长短、宽窄都力求恰到好处。
3.刮皮(或叫剖光):
将基本定型的刀用锉子或砂轮刮磨铁皮,直至把刀具刮亮为止。
4.拉漕:
将基本加工好的刀具放置在长凳子上,固定好后,在刀叶上拉出与刀叶平行的漕,以便下一步雕刻装饰。
5.淬火:
将初步加工好的刀片烧红后,把刀锋首先放入水槽中,迅速取出后继续锻打,加大表皮硬度,之后再急淬整个刀身。经过反复的加热、冷却处理,使刀叶的钢性与韧性达到最佳状态。
6.装饰:
用锉子或砂轮再反复打磨,使刀更加光亮,然后在拉好漕的地方用凿子錾出“双龙抱柱”或“二龙夺宝”等图案,刻上刀匠专属自家刀具的徽标,最后根据刀型配上合适的刀把和刀鞘,一把合格的户撒刀算完成。
工具和取材
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上一篇:中国手工艺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