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记忆中的邢姚集是在村东头的南北大街上,中间有几条比较宽的东西巷子也被摆摊的人占据在两边。
主要街道上到处是货架、地摊,一个挨着一个,排得满满的,有几里地长。集市的最南头是木货市,以此向北分为烟花爆竹、日用家居、服装鞋帽、布匹衣料、年画春联、瓜子糖块、水果青菜、鸡鸭鱼肉......
年集上的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你看:从针头线脑到土特产,从生活用品到各种娱乐品,还有各种小吃,摆满路两旁。
有些摊位是固定的,每次赶集都在原来的地方,有些初来乍到的商贩就要随便找个地方,见缝插针地在街道两边就地排开,暂时摆摊,很快街道两边就挤满了年货摊。
渐渐地太阳升起来了,赶集的人也多起来了,开集了,摆摊的人便扯着嗓子吆喝。
那不同口音的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寒喧笑语声,土话侉音,交织碰撞,汇集成一片热闹的海洋,演奏出一曲欢快的流觞,演绎着一场年节的大戏。
赶年集不仅是物质享受,而且更是精神享受。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已时过中午,赶集的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满载而归,集市上的人渐渐少了,而那些摆摊的人,直到太阳偏西,才像潮水退潮一样慢慢收摊而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离开家乡30余年,可记忆中的家乡年集那热闹非凡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深刻,回味无穷,令人难忘......
04
家乡永远是在外工作的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家乡是我成长的摇篮,不管走得多远,永远也忘不了我的家乡,家乡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家乡有我儿时的伙伴,有我父母的叮咛,有我熟悉的老屋,有呵护我成长的父老乡亲,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我难以忘怀。
想起家乡,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会久久不能平静。数年之后,退休回到家乡,不变的是乡情。特别是家乡的年集,更是让我对家乡集市变化的喜爱。
如今的家乡父老乡亲们不仅住上了高标准的农家别墅小院,吃喝不愁,而且消费观也大有变化,不像以前那样困窘,而是根据各自家庭的需要选购物品。变化最大的还是家乡年集的发展趋势。
我村为了防范河水带来的安全隐患,全村在河坝以东新立村庄,同时为了发展经济、方便村民生活,为家乡带来更多的经济财富,于是村内设立了每月二、七日的集市。你看,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家乡的集市上变得热闹非凡,集市两边各种小摊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家乡的集市以村内的“十字路口”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
东街上是海鲜市场,南面是布匹、衣服、鞋帽摊,西街是小百货集中点,路北是蔬菜市场。菜市场是人员最集中的地方,摊位多、人流量多,销售量也相对的多。
菜市场的蔬菜品种齐全,无论是那个季节,各种各样的蔬菜应有尽有,当地蔬菜大棚的兴起,使得蔬菜打破了受季节的束缚,寒冬腊月里,蔬菜摊位显得尤其新鲜。那鲜嫩带刺的黄瓜、粉红色的西红柿、鲜嫩的韭菜......遍布整个菜市场。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到寿光没有卖不了的蔬菜,到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蔬菜。这就是对我的家乡蔬菜交易市场的高度概括。
05
漫步在家乡的集市内,目睹家乡热闹的集市,呈现出一股浓浓的节日氛围,眼下的集市与我童年时的集市比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消费意识的变化。
以前,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答应的。现在,父母是询问孩子需要那样物品。
从这一点上来看,如今人们的经济相对来说现在还是比较宽敞的。特别是儿童玩具销量最多,那些“变形金刚”“机械人”“七巧板”“拼图”等玩具更是吸引不同阶段的孩子们前去选购。
记忆中我的童年时候根本不就没有玩具可买,那时候多数玩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
有时候,偶尔有的家长在春节前会给孩子从外地人手中买个会发出声音的那种一毛钱一个的“小泥狗”,这种“小泥狗”玩具两头是用泥做成的,然后涂上颜色,中间用皮纸连接起来,内有一个竹子哨,拿在手里,两手朝中间一对,皮纸内的竹子哨就发出“呱、呱”的叫声来。
从生活上来说,我的童年时候,父母能够给孩子买个集市上小摊卖的肉包子吃,那孩子就高兴的不得了,而如今的孩子对于这样的食品多数孩子是不喜欢的,有的孩子根本就不吃。
还有就是在衣着方面,如今的孩子穿的衣服不要说有补丁,颜色旧了都不穿了,可在我的记忆中,穿的衣服是大的穿了,二的穿,缝缝补补给三穿,一件衣服能姊妹三人穿过。每年能够穿上一件新衣服那是非常高兴的。
随着春节的临近,家乡的集市更加热闹,我沿着人流慢慢前行,随处可见现在的人们不再是和以前那样只是买几斤葱、十几斤萝卜,而是选购更有特色的蔬菜,例如蒜苔、韭黄、蒜黄、黄瓜,还有从南方运过来的香蕉、菠萝、新疆大枣等等。
在这个全新的家乡集市上,我看到了浓浓的家乡集市氛围,深感荣幸与自豪,家乡的变化真大,从集市上消费者选购的物品变化就能猜测到人们的收获满满。
通过家乡集市上人们的消费情况变化就可以证实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转自百家号:格隆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