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家乡位于渤海之滨,弥河东岸。记忆中的家乡年集,有着浓浓的乡情,是岁月镌刻的美好印迹。
年集,是童年最向往的地方。
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家乡特有的年味就渐渐浓了,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家乡的年集。
家乡的集,每五天一次,这是老黄历约定而俗成的。
当时,我居住的村里没有集,要赶集就需要到一河之隔的邢姚村去,每月的逢一、六日,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来,进行买卖交易。
听老人说这是个古集,在寿光境内是四大古集之一,平时赶集的人就很多,到了腊月二十三以后,赶集的人就特别多,整个集市上人头攒动,肩摩踵接。
02
记忆中的年集,热闹非凡。
那时,从我村出西门,有一条土路经过弥河河口直通邢姚集。河东的人多数是从这里经过。
黎明时分,那些做买卖的商人便三五成群,或推车,或挑担,或赶着毛驴车,从不同的村庄集中到那坎坷不平的土路上,赶集人络绎不绝,慢慢向前移动,成为乡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特别是在弥河河口处,人们更是聚集在这里,吵吵嚷嚷,声音噪杂。记得那些年天气特别冷,弥河水早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河上的小船已经无法渡过,船夫们只管躲在船屋子里烤火取暖,观看过往的人们踏冰而过。
每当这时,总会有人在议论着冰的厚薄,是否能踏过。踏冰过河,可说是花样百出。
当时曾流传着“快走冰,慢过桥”的说法,就是说踏冰过河要快,慢了会摔倒或者是有可能踩破冰的危险,而过桥要慢一些,一旦走急了,站不稳会掉到河里去。
你看那些空着手,年轻力壮的人,便侧着身子,来一个双腿溜冰,一下子就滑到了河对岸,而那些推车、挑担的人们便慢慢地向前移动,特别是那些年龄大些的老人,便相互搀扶着,小心翼翼地随着多数过河的人踏冰而过。
有时候,一不留神,便来一个四肢朝天,摔倒在明晃晃的河冰上,每当这时,无论是认识与不认识的,只要是在附近的人都会伸手拉一把,问一声:“摔着了没有?”而摔倒的人则是红着脸爬起来说:“没事、没事”。一边说一边四处望一下,继续向前走。
到了集市上,放眼望去,只见人山人海,整个集市上到处是拥来挤去的人头,真可谓摩肩接踵、水泄不通。男女老少齐上阵,忙忙碌碌地置办年货。妇女们选衣、买线、扯布料。
过年了,给家里的孩子们做一件像样的新衣服,全新的棉袄,是妈妈们的首先考虑。
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就再给孩子做双过年穿的新鞋面料。农家的女人都是过日子的理家好手,给家里的老人们买一顶帽子,一双新袜子,做双新鞋子,这都是她们心里盘算了又盘算的事,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瓣花,把一家老小打扮得光鲜体面;男人们是买鱼、割肉、选爆竹。
经过讨价还价,最后置买上一捆葱,买上几十斤萝卜、白菜,顺便捎上几斤肉,还有少许的糖果以及春节走亲访友的礼品,然后再买几挂鞭炮。
小孩子们便拽着家人朝着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包子铺挤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点的人家,家长便慢慢地从手绢中找出五毛钱来,抬高手臂,把钱递过去,喊一声:“买一个包子”,主家便接过钱去,随后递过来一个热气腾腾的三角包子来,这时,家人转身便把包子塞到孩子手中,扯着孩子往前走,边走边说:“下次不领你来了,光知道花钱。”
孩子只管吃,对家人的责怪没有任何反应;年龄大点的男孩子们来到集上便挣脱开家人的手,独自钻到卖烟花爆竹的人们身边,倾听鞭炮声。
集市上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不时有爆竹声响起,不时有燃放的一挂鞭拉响,特别是那在半空炸开的二踢脚闪着火光,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格外引人注目,声音有大有小、速度有快有慢,无论是哪一种响声都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引过去,即使爆竹声震耳,但多数人还是喜欢捂着耳朵看燃放烟花爆竹......
待续。。。。 转自百家号:格隆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