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农村生活《磨面》
阿标
2024-03-19 22:41:19
0

如今说起磨面,恐怕没有谁会认为是一件很费劲很吃苦的事情,不要说面粉加工厂一天几百吨的生产,就是在乡村,只要把电门一开,马达轰鸣,眨眼的工夫,上百斤的麦子就会变成白晃晃的面粉,并且要粗可粗,要细可细,加工起来相当方便。可是,这在过去的年代,在很长的时间里却全靠人工来完成。

2

石碾和石磨是六十年代以前北方农村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但无论碾子还是石磨都是依靠人工或者畜力来作为动力的。那个时候要加工几十斤粮食,需要2—3个人多半天才能完成,并且等磨完了面,个个都是精疲力竭的。虽然可以使用牲畜来拉碾子拉磨,但由于牲畜都是集体的,所以除了极少数军烈属或孤寡老人等特殊情况经生产队长允许可以借牲口来干活,绝大多数人家都还是要靠自家人力来解决问题。

一般一个村子里会有几处磨房,分布在村子里的不同位置,乡亲们经常是选择离自己家比较近的使用。平时磨房并没有人去管理,磨房的门敞开着,或干脆就没有门,谁家要用的时候,就让自家的孩子或其他什么人先去看看,如果空着没有人用,便大大小小的几个人,扛着粮食,抬着簸箩,再拿上筛面的箩、盛面的口袋和推磨的杠子等工具,一窝蜂地开过来磨面。偶尔也有使用时间冲突的时候,这时后来的人家就会改个时间或转到其他磨房去了。

石磨用久了,磨面时就下得不快了,这时就需要请会锻磨的石匠来整修。由于那时候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所以多数磨房的维修是按照它所处地理位置的归属,由生产队负责承担费用。但也有个别情况,由于历史原因,磨房属于某一户或几户所有,这样整修时就由这些人家负责磨房的维修事宜了。石磨的维修主要是把天长日久磨钝或者磨平了的磨槽和磨棱重新锻一下。石匠有时只是一个人来干活,有时也会是一个老师傅带着一个小徒弟。先把石磨的上盘抬到地上翻过来,一手攥着钢钎,一手高举着铁锤,叮叮当当,需要忙活一至两天才能全部整修好。整修过的石磨和新磨一样,磨起面来既快又省劲。

磨面的时候,先把磨盘用小扫帚清扫干净,然后用升挖上少许麦子或玉米倒在磨盘的漏斗处,为了防止堵塞,还需要在漏斗处再插上一两根尺把长的高粱杆或小木棍,依靠磨盘转动时的震动起到搅拌作用,便于粮食顺畅地流下去。推磨一般也得两个人,也有身体好的,一个人就能呼呼地转起来。磨面时还需要有一个人负责用箩筛面和向磨上添加粮食。推磨真是个很吃力很乏味的活计,就在那么一个低矮昏暗的小屋子里,围着小小的磨盘在方寸之地上不计其数地转着圈子,极其耐心地等待上下两片磨盘依靠挤压和摩擦一点点地把粮食变成面粉。最有意思的是用牲口拉磨,可能是为了防止周而复始的单调造成牲口疲倦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常常用一块红布把牲口的眼睛捂住,让它在没有视觉感受的情况下原地转圈。

1

60年代中后期,柴油机开始在农村逐渐使用,最初是用它来带动水泵从较深的机井中抽水浇地,后来慢慢地有不少地方用柴油机带动机磨磨面了。因此,一般的机磨面粉加工点都设在远离村子的机井房中,一台柴油机通过长长的皮带连着一台机磨,在有些刺耳的高分贝机械噪音中,很快地把一袋袋粮食加工成一袋袋的面粉。虽然机械加工的效率比以前人工快了不知多少倍,但由于那时一般一个村子就那么一个加工点,所以全村绝大多数人家一年四季的口粮都集中到这里加工,也还是十分紧张的。尤其是到了农田需要浇灌的季节,白天需要浇地,晚上才可以磨面,机井房里通宵达旦都是机器轰鸣。当然,开机器的人是轮换着休息的,只有机器是不知疲倦的“连轴转”。那个时候,在农村生活,寂静的夜晚,常常是一觉醒来,总能听见遥远的田野里传来机器的欢叫声。

有了机械加工以后,绝大多数人家不再推碾子推磨,但也有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家,为了节省几分几角的加工费,依然在狭小昏暗的磨道里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用机磨加工面粉,依照面粉的精细程度可以分为八五面、九五面等,最粗的就是一风吹了。为了节省,一般的人家都只吃一风吹的面粉,只有过年过节或者走亲戚的时候,才磨上少量的细面。负责加工的人常常按照不同人家的加工需求分类排队,没有特殊情况,中间一般不换箩。不过,有时也遇到比较近的街坊邻居或其他一些关系好的人来加工,他也会给点面子,专门换箩,等加工完这一户两户后在加工其他的。

发动柴油机是个很累人的活,需要用一个摇把去快速摇动沉重的飞轮,通过飞轮的转动带动活塞开始工作。有时候,一个人摇了半天,依然不能将柴油机发动起来,就换一个人接着摇,或者两个人搭起手来一起摇。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发动机器就更困难一些,气温如果实在太低,还要用碎布沾些机油去烘烤机器的缸体,提高活塞室的温度,便于机器打火启动。不过,发动柴油机需要的是巧劲,也有的人上去摇不了几下就把机器通通通地发动起来了,当然这和机器本身的性能也不无关系。

柴油机刚开始在农村使用的时候,负责操作的人仅限于会开动机器和加点润滑油一类的简单维护,一旦真有了故障,还得从外面请技师来修理。有的技师是县或乡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有的就是三里五乡使用柴油机比较早的村子里已经摸索出修理经验和多少学会了一些修理知识的人。有的技师业务比较熟练,大了现场,也不多问,左摸摸,右动动,三下五除二,很快就让机器重新欢叫起来。也有技术不行的,尽管已经把机器拆的七零八落,也还是找不出毛病,烟吸了一根又一根,仍然没有个所以然。遇到这种情况,就只好重新再另请高明了。但是,不管技术高低,技师一来,大队或生产队都会派专人负责,生活上绝对是高标准招待,好烟好酒好饭的伺候着,俨然是款待贵人一般。

70年代初,农村开始通了电,电动机也微逐渐取代了柴油机,磨面也由机磨变为电磨。不过,电动机的功能主要依然还是抽水浇地和加工粮食,所以加工点一般还都是设在机井房里。但是加工点的数量有所增加,一个村子往往就有两三个,有的村子经济富裕一些,甚至可以达到每个生产队都有加工点。乡亲们加工粮食不再需要排队或等待一两天了,农忙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家里吃的面接不上茬了。以前确实发生过由于磨面等待时间过长,家中断炊的现象。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磨面也许只是生活中的一件琐事,但它无论是在昨天还是今天,依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虽然手段不同了,甚至不再是每一个家庭需要考虑的事情了,但通过磨面的演变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的进步,更会体验到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福祉。

资料来源:网络

相关内容

穿越回70年代的中国农村,...
穿越回70年代,珍贵影像的难忘时光,感受五十年前的中国农村生活,那...
2024-06-17 16:56:28
过去的农村生活《磨面》
石碾和石磨是六十年代以前北方农村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但无论碾子还是...
2024-03-19 22:41:19
在农村70年代,生活是什么...
70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讲过他们70年代的生...
2024-03-19 20:34:39
70年代的人能相聚一起回忆...
我们所在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充塞着浓厚的政治氛围,爱情是个忌讳的话题...
2024-03-19 10:53:41
60年代的爱情,细品味之后...
60年代,他们的爱情,没有浪漫,没有甜言蜜语,没有物质,没有所谓的...
2024-03-19 10:27:00
时光的长廊,回顾70年代农...
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晚上唯一的光源可能就是一盏煤油灯。这不是...
2024-03-10 10:54:11

热门资讯

农村生活沁透着多少人的童年往事... 小时候,每当春雨过后,半砂砾的小山坡上会长出一小片一小片墨绿色的地软,轻轻的捡些回家洗净,再割点头茬...
80年代农忙收麦子的场景,你还... 麦子是那时候农村主要农作物,庄稼自然也以麦子为主。从春冬时绿油油的麦苗,到成熟时的一地金黄。无论碧绿...
记录80年代中国农村生活场景! 怀恋从前的农村,单纯而又朴实,无欲无求,与世无争。1986年的中国农村:最原始的水牛耕田,家家插秧,...
又是一年秋收时,怀念小时候农村... 这个季节,河北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等着收玉米了。看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田,秋风扫过,秸秆在风中哗啦啦的迎...
花馍的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厚的民... 馍,通常指馒头。花馍既是观赏性强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以前逢年过节都会蒸点各式各样的馒...
农村人为何睡觉那么早?从这四点... 其实现在很多农村的现象是我们不知道的,在农村就没有城市里面那么好的一个条件,那么农村人在天黑之后,他...
60~70年代农村生活,经历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那时农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生产队的社员听到钟声,男女社员都会集中到队里的大槐树下...
农村生活没有那么安逸,不知道你... 有人说在农村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压力,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深知农村生活其实也是...
武义云溪村,一个被遗忘的中国传... 武义云溪村,一个在大山里深藏了800多年的古村落,在一个飘着雨丝的春天里不期而遇。水清岸碧、杨柳依依...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十年后农村还... 现在大部分农村人都弃耕外出打工去了,那十年之后农村会是什么样一个场景,还会有人种地吗?就目前为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