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戏剧《寿宁北路戏》
阿标
2024-03-23 16:13:16
0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其曲调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行腔圆顺、抑扬顿挫,富有叙事性表现特征,有很强的适应性。

艺术特征

2

唱腔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北路戏唱腔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吸收江西乱弹徽调、汉调以及高腔、滩簧小调等声腔,综合形成一个多声腔的戏曲剧种。北路戏唱腔实际上是介于联曲体与板腔体之间的,以板腔体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突出剧种的个性特点,避免北路戏的京剧化,在兴办戏曲训练班时,将西皮、二黄、四平类曲调删去,而以传统的“吹腔”类平板曲调为主调。这样就避免了北路戏与京剧有太多相似的东西。北路戏的唱腔音乐因其格调清新委婉、明快跳跃、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悦耳的音韵美,因此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

乐队

寿宁北路戏的乐队俗称“后台”,有“软介”、“硬介”之分,由6人组成,因而俗称“六条椅”。“六条椅”座位编制为:(1)硬介:鼓板、大锣、小锣(兼检场)、大钹;(2)软介:正吹一横哨 、唢呐、麻胡、副吹一唢呐、 月琴或二胡。乐队地位以鼓板为尊,正吹次之。正吹即北路戏主奏者,除了拉头把(麻胡)外,还主奏横哨、唢呐。

行当

早期北路戏的行当有两种”八脚齐”的说法:其一是以三花、二花、大花、老生、小生、正旦、花旦、贴旦谓之八脚,以三花居首。其二是以扮演《八仙》脚色来定行当,如汉钟离(大花)、吕纯阳(老生)、李铁拐(三花)、何仙姑(花旦)、曹国舅(二花)、张果老(老外)、韩湘子(小生)、蓝采和(贴生)等。清中叶后,随着舞台演出的需要,由原来的“八脚”增加到“三行十二脚”,花面行分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即杂丑、又称三花杂);白面行分老外、老生、小生、四白面(即贴生);包头行分青衣、花旦、贴旦、四包头(贴外之贴又称拜堂旦)。

身段

寿宁北路戏的代表性身段表演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大花“倒米”:《下陈州》一剧,包拯出场时,以手撩龙袍下围遮面,背台退步而出,至九龙口转身猛然抛袍、亮相,以示面目,动作幅度大,俗称大花“倒米”。

二花咬人:《三国齐》“吴起发兵”一场,龙套上场后,伴着大锣大鼓有节奏的喝威声,吴起握翎子舞蹈而上,至台前突然拂袖亮相,给人一惊,俗称“咬人”。又如《摩天岭》中的红毛大王,口衔两颗獠牙上下翻动,双目圆睁,狰狞可怕。有的二花还有喷火的绝技,脸上肌肉跳动,犹闻响声,这些技艺皆称为“咬人”。

转纱帽:过去北路戏的三花,要用发辫在头顶上扎一硬团,戴上纱帽,随着剧情需要,纱帽能随心所欲左右转动。艺人木全掌握此技较为著名,至今人称“木全纱帽滴铃转”。

鼻须功:鼻下”人中“处能疾速颤动,左右自如的功夫。《测字观风》一折中的娄阿鼠,用鼻须往鼻柱一夹,其抖动的鼻须令人可笑,效果极佳。

犁头:丑脚表演时,头部能机械地向前伸缩,俗称“犁头”,为寿宁北路戏丑脚必备之基本功。

塌鼻:寿宁北路戏《白蛇赶夫》中洞房”一场许仙猛然发现白素贞饮雄黄酒现形时,鼻孔一吸,面呈凹形,然后僵尸倒地,表示昏厥。其功夫多由平时用茶油将鼻子揉动,功夫成熟,鼻翼柔软,容易抽吸。

金鸟步:旦脚手呈兰花指,轻盈摆动,脚尖落地用碎步跳跃前进,身躯与头部紧密配合,一俯一仰轻巧自然,近似金雀跳跃状。多用于花旦表示欢跃的情态。

后跟步:青衣出场时。整襟捋发后,用脚跟着地。一进一退。或三进一退,显得袅娜多姿,表现成年妇女轻移莲步,以示稳重大方之态。

颤功:寿宁北路戏的颤功用处很多,如《鸳鸯带》中黄赛英受刑后,从舞台右左两边,跪步回到台中,听到众衙役大喝一声,她一个“蝙蝠腿”,双手一抱,全身颤抖。又如《杀狗劝妻》中,要求邹氏在惊慌转身时,要用脚尖着地,双手按桌全身颤抖,牙关相碰发出声响。

镖钗:是北路戏真刀真枪的表演形式一,用一把短铜刀一样的镖钗表演。当剧中角色被打“扑虎”下地后,镖扎去,打中对方头部额顶的前方,插在地上,如能从头上抓出一撮头发为最佳效果。

代表剧目

1

北路戏演出的剧目,以历史戏、官廷戏、武戏居多,家庭文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一百多本。

“五缘“:《双合缘》《闹亲》、《文章缘》、《忠义缘》《三强盗》、《铁弓缘》、《翠花缘》(唐伯虎磨镜故事)。

六配:《宝珠配》、《天香配》、《龙凤配》(甘露寺)、《烈女配》(《桃花癫》)《打虎配》《彩楼配》(《薛平贵与王宝钏》上本)。

九阁:《沉香阁》(海瑞偷金尿壶故事)、《魁星阁》《金手串》《连中状元》《当香阁》(《轮回报应》)、《龙凤阁》(《二进宫》全本)、《古贤阁》(钟明报仇故事)、《三星阁》(《路遥知马力》)、《回龙阁》(《武家坡》、《薛平贵与王宝钏》下本)、《麒麟阁》《红梅阁》。

十三带:《兰田带》(钟离拦王故事)、《鸳鸯带》(《昆山县》)、《挂玉带》(李世民洙建成故事)、《夺玉带》(李存孝打虎故事)《逐魂带》《张四组下凡》《进粒米》《蓝腰带》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地方传统戏...
歌仔戏,闽南地区一般称为芗剧,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地方传统...
2024-03-23 18:50:17
非遗 | 福建地区传统戏剧...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
2024-03-23 16:18:05
中国传统艺术戏剧《寿宁北路...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
2024-03-23 16:13:16
非遗 | 福建寿宁传统戏剧...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
2024-03-23 16:03:00
非遗 | 福建福州传统戏剧...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
2024-03-23 15:59:23
非遗 | 福建地方传统戏剧...
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福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他...
2024-03-23 14:49:36

热门资讯

中国曲艺艺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
中国手工艺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
探秘中国画,艺术传承与文化特色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中国画家...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 油纸伞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以手工...
艺术 | 江苏扬州传统戏剧《扬...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金陵刻经》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南京的传统手工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约起源于唐朝。公元1866年(清朝同治五年)...
中国手工艺术《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
中国手工艺术《拉萨甲米水磨坊制...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是西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甲米水磨坊约建于公元17世纪,磨坊显现了中国藏族人民...
艺术 | 陕西省汉族戏剧《碗碗... 该剧种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阴、华县一带,清初时就已经形成并且成熟完善,历史剧目一直都是用皮影戏形...
艺术 | 傣族打击乐器《象脚鼓...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