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历史悠久,考古发现六七千年前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就已经出现于海南地区,东汉之后黎族原始制陶记入史册。
黎陶的器形外观比例匀称,厚度适宜,原始古朴,凝重敦厚,结构细密严实,器面光滑,没有砂粒,裂纹、洞眼。杂质及其他附著物,有红、黑、灰、褐、紫等颜色,土陶器皿上自然形成的各种梦幻般、大写意的花纹和图案,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由挖陶、挑陶土、晒陶土、粉碎陶土、筛陶土、和泥、制坯、干燥、准备烧陶、点火烧陶、取陶、加固等12个步骤组成。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器型。
1、“泥条盘筑法”制陶
①、前期准备工作
挖取土坑深处的白色陶土,将泥土耙开晾晒,稍干后放在独木臼里舂打粉碎,之后倒在竹筛里筛出细粉末,用水与黏陶土的比例1:2掺和,揉成泥团,将泥团放在木凳上再用木棍槌打,以增加它的粘性,阴放几天,让陶泥变性变熟。
②、祈祷和驱鬼仪式
在制作陶器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木凳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成功。
③、制作陶坯
仪式结束后,阿婆再次反复揉和泥团,先在木板上把部分泥团打成圆形的泥饼状,作为陶器的底层,然后把泥饼移到一个倒扣的粗孔竹筛上,用尖竹刮刀,切割出圆饼状器底,把边角料去掉,把部分泥团搓成直径约2厘米,长约50厘米的泥条数根,将第一根泥条盘绕在圆形的泥饼四周,筑成泥坯,沿边用手捏牢,一手扶器内壁,一手用小木板刮去泥条接缝,外壁抹平后逐根重复盘绕、捏牢、抹平。用小木板沾水拍打陶胚外壁,直至达到器具设计形状,用水喷洒陶胚,再用木板、贝壳抹平陶胚的内外壁,让陶胚成型且里外平滑,再用绳子切割平陶胚口,沿陶胚口再加上一根泥条做为装饰,用大片的贝壳刮平,塑成各种所需的器皿形状。
2、阴干
候晾阴干10~15天,择吉日烧陶。
3、制作“赛子若”树液
到村边削取“赛子若”(音,又称“塞柴崖”)的树皮捣烂,与“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浸出深红色液体,将树液盛在桶里备用。
4、篝火式焙烧
①、前期准备工作
在宽旷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块石头,把300斤直径约6厘米,长约160厘米的木柴架在上面,8层,成四方形,把已晾干的陶坯倒扣着码放在柴堆上,再盖上一厚层干稻草,同时放上一个烧好的陶器作引子,希望这批陶器能像这个陶器一样在烧的过程中完好无损。
②、祈祷和驱鬼仪式
在烧烤陶坯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柴堆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
③、钻木取火种
在非常干燥易燃的小木板钻一个凹巢,而且凹巢四周还要放些易燃火棉,用一根小木棍竖插在凹巢里,用手不断搓小木棍,旋转几十次,由于摩擦生热,一旦木头钻得冒烟,产生稍许火星,就可以引燃火棉,获取火种。
④、烧陶
火种点燃稻草与木柴,燃烧整个柴堆篝火,此时热度可达到800℃左右,陶坯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使松散的黏土聚结起来成为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结构较为致密的陶器,当摆放陶坯的柴堆烧到三分之二,木柴渐渐烧成炭时,不断地往火堆上添加整车稻草,以助火力。稻草烧完后,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这时火渐渐由表入里,持续着小火状态,进行短时间渗碳,使陶器的孔隙度降低,结构更为致密,制得的陶器更光滑、坚实。
⑤、淬火上油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烧制后,用木棍把在火堆里烧得通红的陶器一个个挑出来,再把事前备好的"赛子若"树皮水淋洒在陶器上进行淬火冷却,增加硬度,陶器立刻渣渣作响,呈现黑红色点状或片状的斑斑油彩,陶器制作成功。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在用于挂陶衣的黏土稠浆中,加入一些石灰或草木灰等物质时,烧制出的陶器表面会呈现光滑明亮的一层,这就是釉层。因为石灰、草木灰中所含的CaCO3、Na2CO3转化成的碱性物质如CaO等是SiO2的助熔剂,在1200℃高温烧制中这层陶衣完全熔融生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层,粘附在坯体上,这样在陶器的外表着一层釉。然而黎族原始的篝火式焙烧,热度易散失,温度不能达到1200℃高温,自然不会烧制出挂釉层的陶器。直至发展到炉灶式、陶窑式后,才提高了陶器的质感与美感,乃至出现了瓷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手工艺术《石湾陶塑技艺》
下一篇:中国手工艺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