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云南省西双版纳传统手工《慢轮制陶技艺》
阿标
2024-03-27 12:50:57
0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

2006年5月20日,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5。

历史渊源

2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的第十章“人类大兴旺”的第九节“制造瓷器陶器”中,神对桑木底说道:“人每天吃饭,人每天喝水,没有碗和锅,用什么来装?叶片太软了,树皮太脆了,装不了汤水,快用土做碗。水边有黑土,水边有黄土,黄土和黑土,是大地的污垢,人哪去取来,用它捏‘万’(傣语:碗),用它捏‘莫’(傣语:锅)。用它捏‘盎’(傣语:土盆)。”经过神的指点,桑木底让众人取来泥土捏制土碗、土锅和土盆,形状有圆的、方的和筒状的,但这些刚做好的陶制品却无法使用,因为它“被水吃啦,随水跑啦,端着也重”。于是,神再次指点众人:“如今土做碗,也得晒干后,再用火烧它,使土变硬,使碗变硬,装水水不吃,人用也好用,这叫作‘贡万’(傣语:烧碗),这叫作‘贡莫’(傣语:烧锅)。从那时候起,人学会捏碗,人学会烧锅,一代教一代。”从史诗对傣族先民制作陶器的生动描述中,可以看到他们早在帕雅桑木底时代,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开始制作陶器,并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掌握了制陶技术。因此,傣族的制陶历史极为悠久,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明朝《百夷传》中也记载:“民间器皿瓶、盆之类,唯陶治之。”

过去,传统制陶工艺的传承,一般以婆传媳或母传女的家庭传承方式为主,从准备选土、挖土、制作陶坯、烧制陶器直到最后出售,均由妇女来完成。整个陶场上皆无一个男人,烧窑时更不许男人看见,据说只要男人看到后,陶制品就会被烧裂,导致前功尽弃。因此,从这些现象中可看出傣族先民们按照性别自然分工的痕迹。时至今日,傣族妇女仍然在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传统,并肩负着传承手工制陶技术的责任,将这一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女性,但这种分工已没有严格的界限,男人们也开始参与其中。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傣族慢轮制陶除满足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外,还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上,而且还体现在傣族的生产生活中,深刻地反映了傣族传统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并代代传承,成为了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从而构筑了傣族群体所独有的文化表征系统。

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除了少量用于建筑物屋脊的装饰品和佛教礼器外,在其他场合已不大容易看得到传统的傣族陶器。另外陶器制作的经济效益不理想,所以学习和从事制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在西双版纳,只有少数村寨的几户人家还会制作陶器,原始制陶术已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亟待拯救和保护。 [4]

传承人物

玉勐,女,傣族,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18年5月,正式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国内外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2009年,张海超著《曼斗傣族慢轮制陶》该书呈现了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以期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推动保护实践的广泛有效展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云南省临沧市传统...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2024-03-27 21:32:06
非遗 | 云南省陇川县传统...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
2024-03-27 16:34:09
非遗 | 贵州省云南省传统...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
2024-03-27 16:17:22
非遗 | 云南省大理市传统...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7 14:23:28
非遗 | 云南省西双版纳传...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7 12:50:57
中国手工艺术《傣族慢轮制陶...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
2024-03-15 16:23:4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