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早在秦汉时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珙县苗族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清光绪《珙县志》记载: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裙。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两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色调丰富,层次分明,既朴实也艳丽。图纹中自然纹与几何纹居多,有的继承于传统,有的源自于生活,往往一纹多义。蜡染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对称均衡,注重图纹组合和视觉顺序的总体效果。
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两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色调丰富,层次分明,既朴实也艳丽。图纹中自然纹与几何纹居多,有的继承于传统,有的源自于生活,往往一纹多义。蜡染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对称均衡,注重图纹组合和视觉顺序的总体效果。主题一般居中,着重突出图纹的完整性、和谐性,简洁明快,密不觉繁复,简不觉单薄。即使在长达丈余的百褶裙上连锁式的构图,由于点线穿插,曲直并存,疏密交错也不觉板俗,富有韵律变化和节奏感。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清新如淡云蓝空的互托,明快如高山流水的旋律,古朴中包含粗犷,简略中蕴藏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珙县地区的苗族同胞常将蜡染成品做衣饰、百褶裙、围腰、卧单、枕巾、帐沿、门帘、包单、蚊帐等。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物上,然后放入适宜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因蜡保护而产生美丽的白花。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科技艺。苗族蜡染从图案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
彩色蜡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素布上先画彩色花纹,将其蜡封后再浸染颜色;另一种是在一般蓝色蜡染完成之后,再在白色的区域上填画其他色彩。
现在人们所称的蜡染,多指用蜡在布上绘制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工具主要包括:铜刀、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蜡染的第一个步骤是处理布料。布料一般都是棉布或麻布,将布料用草木灰浸泡,除去布纤维中的脂质,使其更易上色。布料漂洗干净后,将蜂蜡置于瓷碗中放在热草木灰上融化,即可用铜刀在布面上点画。图案可参考花样,也可凭借经验自行创作。大多技术娴熟的苗族妇女,只用自己的指甲就可以画出精美的花纹。花纹画好之后就可以将布料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染了,一般一件蜡染花布要浸泡5~6天,经过多次浸泡才算完成。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种颜色,则需要在第一次浸染之后取出布料,在浅蓝色上用蜡点绘花纹,之后再次进行浸染。当图绘了蜡纹的布料被放进染缸时,折叠会导致蜡块的破损或断裂,这就形成了天然的缝隙,使得染出的布料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裂纹,人们一般称之为“冰纹”。这种“冰纹”会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有一种自然的古拙之气。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去蜡。用清水煮沸布料,溶解蜡质,漂洗干净之后,一件蜡染花布就算完成了大多数的苗族蜡染都为蓝白两色,但也有部分地区会制作彩色蜡染,染料都取自天然,如杨梅汁染红鱼,黄栀子染黄色。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下一篇:中国印染艺术《白族扎染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