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转鼓是流传于陕西省传统民间习俗,主要流传于关中地区。蛟龙转鼓起源于明朝,是一种集舞蹈、鼓乐于一体的独特陕西地区传统民间鼓舞,由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同时表演,表演者头戴金冠、身着古装、足穿黑靴、脸罩面具、手敲锣鼓铙磬、口吹马号,边奏边舞,能变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几十种阵形,演绎出关中汉子的剽悍之美和中国鼓文化的磅礴气势。
乾州蛟龙转鼓属大型民间广场鼓舞艺术,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表演形式分“座鼓”和“转鼓”。表演“座鼓”时,鼓行前排,锣插其间,铙钹置后,号手两边,鼓只敲打,而不转舞;表演“转鼓”时,场面变形,指挥居中,号手站立两旁,多面鼓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几个小圆圈,锣居中后排,钹分立左右两侧成月牙形。鼓手们边鼓边舞,举棰亮钹,东蹦西跳,左旋右转地变化“梅花形”、“一字形”、“月牙形”、“五角形”等鼓阵,令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
“蛟龙转鼓”共分三个乐章:首先长号引鸣,似虎吟虎啸,随之锣鼓、铙钹击奏,犹如蛟龙从水中腾空欲跃,称之为“蛟龙出海”或“蛟龙探头”。接着击鼓者以舞蹈动作敲着随之腾跃旋转,犹如“蛟龙翻腾”,故名“蛟龙翻背”,继而乐舞在铿铿锵锵的快节奏中随着马号的长啸结束,故称为“蛟龙摆尾”或“蛟龙入宫”。乐舞演奏可连续交替进行,其曲调变化有“风搅雪”、“长流水”、“十样锦”等,表演者在转鼓时跳跃的矫舞可谓舞步一绝,主要有平击鼓,高跳击鼓,鲤鱼翻身,凤凰单翅等舞蹈动作。
蛟龙转鼓的最大特征是:锣鼓声韵铿锵有力,表演场面气势磅礴,秦鼓风韵剽悍,既鼓之舞之,又足以蹈之,既可以聆听到震撼心弦的鼓乐声,又可以看到腾跃旋转、英姿飒爽的舞蹈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蛟龙转鼓除具有鼓舞的表演特点外,其鲜明特色突出在“跳”和“转”上,“人绕鼓转,鼓绕铙转”跳的动作又分为异地跳和原地跳;转的动作又分为自转和公转。鼓点仿佛骤雨急落,铙钹好像飞雪漫舞,节奏复杂汹涌澎湃,跳跃舞姿优美动人,积淀凝结出中华文化艺术遗产特征,毋庸置疑。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