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落子是河北省中部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于沧州市地区,尤其以沧县、南皮县作为代表。冬季农闲时排练,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表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
据河北省沧县县志记载: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1821年)。 其渊源艺人中众说纷纭,然多无据可考。惟老艺人梅盛林(南皮县杨八庄子村人,1889—1981)、周树棠(南皮县倪官屯村人,1926—1980)的回忆及《沧县志·礼俗娱乐篇》的记载,颇近实际。梅盛林说:“我十二岁(1901年)学落子,当时听爷爷讲,村里有个扛活的杨黑爷,会武术,善高跷,落子中霸王鞭的动作就是他从武术中的单刀式摘出来的。”周树棠说:“听老辈人讲,跑落子卖艺时,男的拿“打狗棍”,女的拿“牛胯骨”。后来,由于牛胯骨难以寻找,就用两块硬木板代替,拿竹板和霸王鞭是后来的事了。”据《沧县志》载:“美女手竹板,公子持乐子(霸王鞭,以竹竿长二尺,每节凿扁孔,孔缀铜钱三四枚,振之作响名日乐子)。”以上三说,梅说可考落子男角动作的出处;周说说明了落子的原始形态及道具的演变情况;《沧县志》则载明男角所用道具的名称及落子之所以得名。但其产生年代只能从梅盛林上溯到他的祖父和那位杨黑爷那里。新中国成立后,落子艺人曾被聘请到专业艺术院校任教。
表演形式
落子有文武之分。以唱为主的称文落子;把武术与戏曲里的筋斗穿插在舞中,谓武落子。文落子女角扭动的舞姿就像随风飘摇的柳枝一样轻柔优美, 婀娜多姿,故又有“小风流”之称。武落子表演时,只用鞭和板。文落子表演时鞭、板、扇都用。单独进行扇舞表演时,是以男女对扇的形式,叫“撇扇”。
传统落子的表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同一音乐、节奏、画面之中,男女间以不同的动作相配合,传情达意。在表演传统落子的进程中,表演者所演唱的曲目的内容不断更换,但舞蹈动作、队形、服饰、道具却固定不变,从而造成舞蹈与歌曲内容无关的情况。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