钹舞,亦称“花钹舞”、“飞钹”、“对花钹”。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有两种表演形式:一为舞者持小钹而舞,旧时多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表演。一般为单人舞,舞者两手持钹边击边舞,或两钹齐掷在空中相击,或将一钹抛起,另一钹承之,或以一手指承钹旋转,或使一钹在另一钹上立旋,或将钹系长绳,使其绕身相击。一为舞者持大钹起舞,由青壮年男子表演。舞时围圈或成行,时而跳跃,时而俯身,闪展腾挪,抡臂击钹,或将钹相互击打、抛接。多以大鼓、大铙为之伴奏,故其舞姿矫健,声势壮观。彝、朝鲜等少数民族亦有钹舞,名称各异。
钹是声音响亮的乐器,也是金光闪烁的舞具。击钹起舞,从古代传承至今。边击边舞、飞钹出手是其特技,既是民间节日的表演技艺,也是佛教、道教及巫祭等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品类。 中国古代久有手执各种乐器起舞的传统。甲骨文中已有「奏舞」的踪迹。古文物中保存了完好的《钹舞》形象:霍熙亮先生在安西榆林4窟,摹绘了一组元代乐舞壁画,其中一幅可称为古代《钹舞》图。一半裸供养伎乐,头戴宝冠,长长飘带轻绕肩臂,开胯而立,张臂,斜倾身。左上方两个附飘带圆钹,似正从手中抛出,悬在空中,舞者动态在欲接未接之间。这分明是个抛钹出手、边击边舞的姿势。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