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位于山东西部,是中外知名杂技艺术溯源地之一。据《聊城经济社会大全》记载,民国初,仅东阿一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同时期,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这些民间团体不仅往复于中国各地演出,而且走出国门,成为当时赴朝鲜、日本、新加坡等跨国杂技演出的先行者。聊城杂技风格粗犷、豪放、朴实、刚健。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当时东夷人的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
据《史记》载:杂技源于角抵,又名蚩尤戏。而传说中的最早的角抵英雄蚩尤,生前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就在聊城一带,死后,其首葬在聊城寿张。曹植曾为东阿王,史载他精于“百戏”表演,东阿民间就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由此可知那时聊城的杂技马戏已经相当知名。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
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的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东阿王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状况。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农学艺,东阿县孟庄、贺庄、张大人集等村就是有名的杂技村。 [4]
民国初期,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此外,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其中有些团体曾到朝鲜、日本、新加坡演出。
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马戏团8个。
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区杂技团。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扩。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表演艺术《吴桥杂技》
下一篇:中国表演艺术《天桥中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