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西藏传统手工《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
阿标
2024-03-27 14:07:52
0

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织围裙在藏语中称为“邦典”,具有装饰、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是藏族围裙的主要产地,因而有“邦典之乡”的美称。

2006年,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1

邦典溯源

据有关资料显示,杰德秀镇生产毛织品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生产围裙也已有五六百年。在历史上,该镇店铺众多,家家户户都拥有一台或多台织机,所织造的氆氇曾为历代贡品,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于该镇。经过世代传承和改进,杰德秀镇的毛织品在品种、图案、色彩和技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镇上约有780户2200人,几乎家家生产毛织围裙,产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及西欧国家。

卡垫溯源

早在公元11世纪,在年楚河中游地区(即今白朗县一带)就有一种名为“旺丹仲丝”(即“卡垫”)的手工技艺品。这一地区一直是西藏地毯的传统产区,织造技艺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系列图案。之后,江孜人民在传统卡垫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孜地毯。民国年间,英国商人曾在江孜开设小型工厂和技艺学校,产品出口到欧洲。

传承意义

1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孜县文化和旅游局、贡嘎县文化局(文物局)会获得“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西藏贡嘎县文化局(文物局)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西藏自治区传统手...
藏族造纸技艺,西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藏...
2024-03-27 21:33:04
非遗 | 西藏自治区传统手...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是西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2006年5月20...
2024-03-27 17:06:28
非遗 | 西藏传统手工《藏...
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织围裙在藏语中称为“邦典”,具有装饰、耐寒等功能。...
2024-03-27 14:07:52
中国手工艺术《藏族邦典、卡...
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织围裙在藏语中称为“邦典”,具有装饰、耐寒等功能。...
2024-03-16 15:10:01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河北省广宗县传统音乐... 广宗太平道乐是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宗教音乐。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道乐源于太平道起...
非遗 | 湖北省秭归县民间文学...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