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武安平调落子》
阿标
2024-03-23 17:19:27
0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武安平调落子起源于明末清初,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等地。武安平调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武安落子其唱腔板式变化体,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

2006年5月20日,武安平调落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2。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安市文化馆获得“武安平调落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1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

武安平调俗称大戏,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淮调与武安地方民间音乐结合的产物(文化遗产网),平调的艺人多为武安县农民,故平调念白采用武安话为基础的韵白。建国后,平调念白吸取了京剧、河北梆子剧种的艺术精华,念白现分为“韵白”、“京白”、“方言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无论是历史故事戏或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乡土气息、民间文学色彩特别浓厚。《盘坡》中的王宝钏,经过农民艺术家的加工创作,不但表现出她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品格,更表现出她是一个泼辣、耿直,具有农民思想感情的农民妇女形象。武安方言的亲切、风趣,处处流露出乡土气息,形成武安平调淳正朴实的风格。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武安落子的起源及发展,源远流长。据明嘉靖年间的《武安县志》乡土卷记载:“民谷乐曲,流溢甚广,悲歌易葬通之。”这种民俗乐曲,就是当时在武安一带流行的“翠月颤香”“打霸王鞭”之类的舞蹈唱曲,它是武安落子的雏形。最初,这种民间艺术没有固定的格式,习惯在集体场合演唱,后来经过艺人的口传、加工、整理、逐渐形成了具有固定曲调的落子腔。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武安平调落子影响深远,是邯郸地区独有的家乡剧种。武安平调其主要乐器二弦、轧琴在全国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武安落子与上党落子、内黄落子等声腔之间存在血缘关系。

武安平调落子同时也是抗战时期平调落子称“红色剧种”,在解放区影响较大。解放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重新恢复生机,著名演员有李秀奇、王忙来、杜更会、孙富琴、魏洪昌、卜锡林、秦尚德、秦崇德、武鸿凤、李魁元、房志彬、杜银方、袁锡章、樊艳芳、王云河、李爱华、王云峰等。

传承现状

1、平调落子各专业剧团受大气候影响,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步入低谷,工资没有保障,人员流失过多,演出无法正常进行。

2、专业剧团服装道具陈旧,传统剧目和传统演唱技艺濒临失传。

3、专业剧团人才断层,中年演员纷纷改行,青少年演员缺乏,后继无人。

4、随着一些平调落子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没有保留下来,急需抢救这些资料。

传承人物

杜银方,男,1942年生,河北省武安市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 

陈淮山,男,1957年生,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冶陶村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

王新荣,女,1960年生,河北武安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

李魁元,女,1940年生,河北邯郸人,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

李爱华,女,1945年生,河北武安人,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

周苏霞,女,1968年生,河北武安人,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45年,党和政府从组织上充实和调整了武安平调落子剧团的阵容,先后抽调名演员李秀奇、魏洪昌、路鸿贞、郭文武等到剧团工作,对平调落子进行传承。

1949年,河北省邯郸专区曾对武安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了重点扶植,先后派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专业干部到邯郸地区平调剧团,对平调落子的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

1958年邯郸地区戏校专门开设了平调落子班,培养了房志彬、李淑兰等一批新演员。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安平调落子项目保护单位武安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河北省安徽省地区...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
2024-03-25 15:48:32
非遗 | 河北省地区传统戏...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
2024-03-25 14:49:00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
2024-03-23 17:19:27
非遗 | 河北石家庄传统戏...
石家庄丝弦起源于明末,流传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
2024-03-23 15:23:03
非遗 | 北京河北天津传统...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
2024-03-21 20:41:3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四川省布拖县传统音乐... 口弦音乐,流行于四川省布拖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