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杨氏太极拳》
阿标
2024-03-26 14:01:25
0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杨氏又派生出吴氏太极拳。

发展历史

2
杨露禅偷师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 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赴京授拳
杨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传说渊源
太极拳传自张三丰真人。张三丰,辽东懿州人,道号三丰,生于宋末。身高七尺,鹤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尘,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练结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一日在屋诵经,有喜雀在院,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雀在柏树,如鹰下观,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视,二物相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首微闪,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树上,少时性燥,又飞下翅打, 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由按太极变化而组成太极拳,养精气神,动静消长 通於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

传人

1
杨振基(1921-2007)等。
杨振基先生,1921年农历6月20日生,2007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6岁。祖籍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宗师杨澄甫次子,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生前曾任邯郸市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何华云(1948-)
何华云先生,1948年生,湖北建始人,高级编辑,原重庆市万州日报社总编室主任,1971 年入太极门,先后师从杨澄甫高足李雅轩之弟子张义敬、张义尚二位先生习练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现重庆市万州区杨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在太极拳的研习上主张摈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其师张义尚精八卦,形意和渝东绝技金家功夫等内家拳术,太极拳架及推手、散手独具风格,学者甚众。何华云先生的弟子在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推手赛上数次名列前茅。何华云先生还针对“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弊端独创了一套五步练功法,半年左右即见成效,深受年轻人的推崇。五步即: 拳架、中定功、揉身功、旋腕转膀功、进退顾盼功。其太极拳架、揉身功、旋腕转膀功在调动人体内脏、活动经络血脉、舒展关节骨架、美化人体形态和培育中气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成为老少妇孺喜爱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其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具有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特点。由于其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深受人们的喜爱。
杨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由清代奇人杨福魁(露蝉,1799--1872)学得陈氏太极拳的精髓后所创。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由于其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国学大师张义尚认为太极拳是 " 劲沉脚底的松沉圆转运动 "。 惜当今社会,各种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的流行,太极拳逐渐演化成体操和体育比赛项目,传统太极拳之真貌,几乎难以再现。只有那些一脉相承的传人,才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种高明的拳术,何华云先生即为这传人之一。他经过40年的学习研练,全面的掌握了传统杨氏太极拳这一国术瑰宝。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河北省邢台市传统...
邢台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的汉族传统武术拳种,...
2024-03-26 14:05:09
非遗 | 河南省焦作市传统...
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
2024-03-26 14:01:59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
2024-03-26 14:01:25
中国武术艺术《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
2024-03-15 23:18:22
中国武术非遗《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
2024-03-12 11:55:22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四川省布拖县传统音乐... 口弦音乐,流行于四川省布拖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