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乐《南坪曲子》
阿标
2024-03-30 21:25:57
0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南坪曲子是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原南坪县)一带汉族(含少数回族、白马藏族)自弹自唱的民间艺术。在清朝雍正、嘉庆年间,由陕、甘移民迁入而流行。南坪曲子按其曲调结构和演唱风格可分为“花曲子”和“背工曲子”两部分,其中“花曲子”为短小精练的抒情性民歌,代表性作品有《采花》等。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九寨沟县申报的“南坪曲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88。

历史渊源

2

南坪曲子的起源,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嘉庆年间,陕、甘移民迁入,在近两百年的衍移融流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南方与北方的民间文化及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南坪曲子。

南坪曲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直接被称为曲子,同时其演奏往往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曲调形式,但是曲牌的内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曲词一般情况下都是当地的艺人根据社会当中发生的一些时事而即兴编排而来的,也有些曲词是根据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改变而来。例如南坪曲子当中的《光绪皇帝逃西安》就是根据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光绪皇帝被迫逃到西安而编写的。

南坪曲子现存曲目据统计有一百多首。这当中除了有一部分与青海、甘肃民歌小曲的原调相同之外,其余曲调综合了甘肃、陕西、四川及藏族方言语音而形成了九寨沟别有韵味的弹唱小调。

基本特征

3

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主要为琵琶,即横抱弹拨,呈柳叶形,由三根弦构成,内弦两根为同度,外弦一根,与内弦形成五度定弦,常为6―3弦和5―2弦。

表演时基本采用弹唱的形式,主要以南坪琵琶伴奏,也常配以瓷碟、碰铃等打击乐器。瓷碟是由演唱者左手食指、拇指捏住直径12厘米的小瓷盘,中指与无名指配合夹住竹筷一支,靠在盘面,右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捏住另一支竹筷,即可开始敲击。

曲调种类

南坪曲子可以分为“花曲子”(简称花调,泛指小调)和“背宫调”。“小调”为民歌的一个种类,亦称小曲,其音律和内容比较简单,曲调比较流畅。九寨沟县南坪琵琶弹唱区别于其他曲调,它每支曲子开头都有一段固定的引子,也称“过门”。

曲调结构

南坪曲子其结构多采用分节歌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齐唱等表现方式。背宫调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四叶瓦、碰碗作击节乐器,主要由一人独唱,间或有衬词或尾句时,加进合唱和帮腔。背宫调由于源自眉户戏,因而演唱时男子均用假声演唱,当地人称“高腔”,对于本嗓,当地人称之为“平调”。

“背工曲子”主要是演唱短、中篇故事的叙事性民歌,它有单曲体和联曲体两种结构。联曲方式有以某一曲牌作首尾,中间插入其他曲牌的,也有用不同曲牌联缀的。唱词多为长短句,文体包括叙事和叙事、代言结合两种类型。“背工曲子”的歌唱形式相对单一,仅有独唱和齐唱两种方式,演唱时男声均采用“高腔”。唱词吐字较重,节拍不甚规整,音域宽广,旋律跳动幅度大,带有很强的陈述性。其代表性作品有《盼红军》。

题材类型

南坪曲子从表现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即历史传说故事类、爱情婚姻类、生产劳动及生活类。

1、历史传说类。这一类的南坪曲子主要是从各种民间故事或者历史传说,同时历史传说类也是南坪曲子当中的重点内容,此外,在南坪曲子当中,还有部分内容为许是叙事性的民歌,例如《孟姜女哭长城》《孔子哭颜回》等。

2、爱情类。南坪曲子在传入到四川地区之后,受到了当地四川民间文化的重要影响具有较为强烈的反封建特征,因此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与爱情有关的内容,例如《女寡妇》《情歌》以及《送郎》等内容。

3、劳动生活类。南坪曲子与其他的民间艺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深刻反应出了人们的日程生活,在南坪曲子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实际劳动生活相关的曲子,如《庄稼曲》《摘花椒》《摘葡萄》等。 

艺术特色

南坪曲子在演唱时使用的是方言,唱腔独特,除部分有固定的唱本外,更多是流传于民间的口传的唱词和唱腔。演唱时以当地特制的柳叶形琵琶(七品三弦,同弦与中弦弦距近并且同度,实为一音,它的弦式有6-3、5-2两种)、小三弦,四叶瓦、瓷盘、瓷碗等伴奏。

南坪曲子弹唱琵琶,仍然保留了横抱弹拨的弹奏方式。弹奏时,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一木片(也有用骨片、竹片、塑料片)作拨子,将琵琶横抱拨弹,技法简单,右手主要是弹、挑、扫,偶有滚奏。它最大的特点是左手中指不按弦,故有俗语“会弹不会弹,中指不按弦”之说。南坪曲子演唱形式自由,多为独唱、对唱、一领众和、齐唱等,弹唱时,有人伴奏、帮腔。

南坪曲子的代表作品有《采花》《织手巾》《情哥》《绣荷包》《十写》《十劝》《劝世文》《十送》《太阳当顶过》《男鳏夫》《放风筝》《茉莉花》《十现灯》《货郎卖线》《大十二将》《小十二将》《十个字》《皇姑出家》《伯牙碎琴》《进兰房》《尼姑下仙山》《福禄寿喜》《王玉良传》《柳迎春》《挂红灯》《月儿落西下》等。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南坪曲子是当地各民族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活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弹唱艺术的稀世瑰宝。南坪曲子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各族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生产、民风、民俗和愿望,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当地民族史和音乐史的宝贵的资料,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价值。

南坪曲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通过对南坪小调口述史记录与整理的研究,使人们对南坪小调文化、南坪小调形成原因和南坪小调音乐风格有了一定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南坪小调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对南坪小调口述史记录与整理的研究,有助于较为系统全面地挖掘南坪小调的文化价值,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是具有一定意义。

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初,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阿坝地区的音乐工作者开始对“南坪小调”进行收集整理,并于1953午出版《南坪民歌》一集(赵棋、黄银善等编),收有“南坪小调”曲目二十余支。

2009年,九寨沟在全县范围内的中小学当中进行音乐教师的培训,通过专业南坪曲子的艺人的指导,系统的进行南坪曲子的学习。在学校组建了南坪曲子爱好小组,在课堂与课余时间大力进行南坪曲子的教学。 

2010年,九寨沟县政府将制作的1000把琵琶统一发放到了九寨沟县22所中小学校,并将南坪曲子正式纳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程。此外,九寨沟县还建起了南坪曲子传习所和南坪曲子博物馆,发挥了活态保护作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九寨沟县文化馆获得“南坪曲子”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坪曲子”项目保护单位九寨沟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四川省布拖县传统...
口弦音乐,流行于四川省布拖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国...
2024-03-31 22:16:01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
2024-03-31 21:33:17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主要流传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
2024-03-31 17:34:49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
2024-03-31 17:26:32
非遗 | 四川省邛崃市传统...
制作号子(竹麻号子),四川省邛崃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31 11:41:39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
2024-03-30 21:25:5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