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2006年5月20日,狮舞(广东醒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5。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
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后流传到广州和遂溪。
明清时期,遂溪醒狮开始表演。
明末清初,两广地区就盛行春节醒狮民俗。迟至清乾隆年间,佛山已流行醒狮。
清末民国时期,醒狮与佛山的武馆相结合,出现了“一般武馆都设狮”的现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醒狮被当作封建迷信而被禁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一般上街采青、巡演。
改革开放后,广东醒狮活动得以恢复并与日俱增,广东佛山、湛江、广州等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群众性狮艺普及,不少地方成立了醒狮队,每逢节庆及重大活动、庆典,必有醒狮助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条件较好的街道、村镇开始有组织地成立龙狮团。
1980年,荔湾华林武术醒狮团成立,是荔湾区最早成立的醒狮队,也是广州市唯一一家由街道组织的醒狮团。
1985年1月1日, 在广州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总工会的直接领导下,广州工人醒狮协会在广州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隶属市总工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醒狮协会。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经济冲击下,许多年轻遂溪村民都外出谋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之增多,很多村民不再愿意从事枯燥又没前途的醒狮活动。
1997年,番禺沙湾镇沙坑村龙狮团成立。
传承价值
广东醒狮成为中国全国知名的、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深远。
保护状况
据书籍《舞龙舞狮》内容,遂溪县民间醒狮团队已有255个,其中高桩狮28个,地狮227个,能够参加表演的人数超过上万人。
传承人物
黄钦添,男,1965年生,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编号05-2201,申报地区:广东省佛山市。
李荣仔,男,汉族,1965年生,广东遂溪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编号02-0348,申报地区:广东省遂溪县。
保护措施
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
2009年2月4日,遂溪文化艺术学校与广东省龙狮运动协会、黄飞鸿中联武术龙狮协会联合办学,在遂溪文化艺术学校成立“广东省龙狮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广东省龙狮运动协会团体会员”、“广东省龙狮运动协会南海黄飞鸿中联遂溪训练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遂溪县文化馆、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文化中心获得狮舞(广东醒狮)保护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狮舞(广东醒狮)原保护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文化中心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下一篇:非遗 | 安徽传统舞蹈《花鼓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