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摊簧形成并流行于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属南词摊簧,是一种古老的坐唱曲艺形式。
兰溪摊簧文辞典雅,演唱讲究字清腔纯和字正腔圆,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好。流风所及,其他的坐唱班亦以自命风雅者为多,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
表演形式
旧时兰溪摊簧以坐唱形式出现,表演者六到九人不等,围坐在桌子周围,手执各种乐器。执乐器者与行当角色基本相对应,如唱老生(包括净)的弹弦子,唱小生的吹笙,唱旦角和弹琵琶,唱丑角的敲撞铃等,唯鼓板和主胡不兼角色,主唱者不兼奏乐器。
改革开放以来,兰溪摊簧的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坐唱形式,单人演唱、双人演唱、演唱加伴舞、唱腔加快板等方式逐渐产生。此时的兰溪摊簧表演时用两张八仙桌拼成长方形桌,披上桌围,桌上放两盏琉璃灯,桌中央有珠砌摆设,桌边放若干张椅子,演奏时演唱者围坐在桌子周围,主要演唱者一般手拿黑色纸扇、醒堂木,其他附唱者手执乐器。
唱腔特点
兰溪摊簧以其脚本文辞典雅,唱腔细腻婉转见长。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之分,传统唱腔有金、木、水、火、土之别。旦角唱“金”音,用尖嗓,如金属之声;老生唱“木”音,吐字用喷口;小生唱“水”音,用子母喉发声;净唱“火”音,发音洪亮,喷口粗犷;丑唱“土”音,脆而硬。兰溪摊簧讲中州音韵金华的书面话,丑角讲一些不地道的“苏白”,也有讲婺州方言的。经过历史演变,后来以讲婺州方言为主。20世纪90年代,通过改革创新,道白在保留原有金华书面话的基础上,有时也采用普通话进行表演。
主要乐器
兰溪摊簧以一把二胡(定弦1~5)为主奏,以两把二胡(定弦6~3和5~2的)为副胡,并配有弦子、琵琶、笙、鼓板、撞铃等乐器。
演唱程序
兰溪摊簧演唱有一定的程序:邀请者先托亲朋好友递上“知单”,上写活动内容、地点及日期等,并按辈分大小依次写上被邀者的姓名;被邀者如同意,则在名下签上一“知”字,表明会按时到场。演出场所大多在喜庆人家的厅堂、空旷小院或殿宇之厅堂。演唱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开始时,先闹头台(一般为《四合如意》或《梅花三弄》),休息后奏《地大过门》《普安咒》等“场头器乐”。
兰溪摊簧主要的传统曲目有《描容》(《琵琶记》)、《芦林相会》(《跃鲤记》)、《拜月》(《连环记》)、《断桥》、《覆钵》(《雷峰塔》)、《酒楼》、《醉归》(《翠屏山》)、《借茶》、《活捉》(《水浒记》)、《出猎》、《回猎》、《梳妆》、《跪池》(《狮吼记》)、《逼休》(《烂柯山》)、《扇坟》(《蝴蝶梦》)以及《疯僧扫秦》、《劝农》、《和番》、《僧尼会》、《渔家乐》、《白罗衫》、《李渔别传》等。据传,《白罗衫》主人公苏云是兰溪城隍使司,为避讳起见,兰溪城隍庙内不唱此剧,在兰溪范围内唱,必须将苏云改念蓟云。
兰溪摊簧的现代曲目主要有《苦菜花》、《红色女儿》、《报童之歌》、《杨梅红艳艳》、《园丁颂》、《兰花吟》、《出卖时间的孩子》、《含羞草》、《考书记》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曲艺艺术《绍兴平湖调》
下一篇:中国曲艺艺术《贤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