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相传这一曲艺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
绍兴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传统节目有《甘罗记》、《古玉杯》和《双鱼坠》等。
演唱形式
绍兴平湖调的演出活动是一种陶冶性情、交流艺技、自娱自乐的同好雅集,演唱者并不是以此为生的职业艺人,是绍兴唯一一种自娱娱人、非营业性的唱说艺术。因而,绍兴平湖调的演唱活动可大分为二,一是自娱,一是雅集。绍兴平湖调唱词高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节目分“节诗”和“回书”两种,“节诗”为短篇唱段,“回书”为中长篇内容。一般演唱时,先唱“节诗”开头,后接“回书”。
绍兴平湖调演唱的基本组合是三人,分别任三弦、二胡和扬琴的演奏,称为“三品”;增加两个人,分别任琵琶和双清,称为“五品”;再增加两个人,分别任洞箫和笙,称为“七品”;再加一把副二胡和副琵琶,称为“九品”;人数最多的可增加到十一人,添用阮和头管(或铃),称为“十一品”,但比较少见。从“三品”到“十一品”,不论参演人数多少,均由弹三弦者负责唱、白和表,其他人皆为伴奏者,不开口唱说。
曲调特点
绍兴平湖调以基本唱调【蓑衣谱】和辅助唱调【细调】、【滩簧】为其主要的抒情叙事的音乐手段,基本唱调【蓑衣谱】通用于绍兴平湖调所有回书,是其典型的代表性唱调;辅助唱调【细调】则多有行腔上的出新与变化,以其新颖、多变与【蓑衣谱】形成对比;辅助唱调【滩簧】则多为丑、付一类说土(苏)白人物的唱调,以其滑稽、夸张、土俗与【蓑衣谱】的儒雅、文静、悠远形成对比。此外尚有部分小调俗曲、昆腔曲牌,穿插在书中演唱。
语言发声
语言:仿照昆班行当语言规范的成例,生脚、净、老旦、旦、贴等用官白,丑、付用苏白,贴为丫环之类,且或蠢、或刁,也有用苏白的。一般来说,无论哪种行当,其唱辞通常是用官白。发声:小生、旦行中除老旦外,均用“子喉”(假嗓),其余用“扬(阳)喉”(真嗓),付、丑或真或假;由于绍兴平湖调仅一人唱、说,能真、假嗓兼美者,实是难得。
伴奏乐器
三弦、二胡、扬琴、琵琶、双清、洞箫、笙、阮、头管和铃等。
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统计,绍兴有平湖调书二十二本一百七十五回,有《甘罗记》两回、《古玉杯》四回、《双鱼坠》四回、《仙庄会》八回、《渔家乐》十回、《双官诰》八回、《双珠凤》六回、《折桂亭》四回、《白狐裘》四回、《三笑姻缘》二十回、《白蛇传》(又名《义妖传》)十九回、《登科记》(又名《鹿鸣宴》)两回、《倭袍》(又名《果报录》)六回、《玉蜻蜓》八回、《风筝误》六回、《西园记》两回、《十美图》四回、《河伯娶妇》两回、《描金凤》三回。谭正璧、谭寻所编《弹词叙录》,著录《绍兴平湖调白狐裘》一卷五回,无回次,二言目,不署撰人,弘农氏藏抄本(一本);《越调南楼传》二十四回,二、三言目,不署撰人。旧抄本(一本);《绍兴平湖调倭袍》二十四回,无回次,二、三言目,不署撰人,传抄本(一本)。以上数目,殆非全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曲艺艺术《福州伬艺》
下一篇:中国曲艺艺术《兰溪摊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