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浙江省兰溪市传统曲艺《兰溪摊簧》
阿标
2024-03-25 17:08:56
0

兰溪摊簧形成并流行于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属南词摊簧,是一种古老的坐唱曲艺形式。

兰溪摊簧文辞典雅,演唱讲究字清腔纯和字正腔圆,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好。流风所及,其他的坐唱班亦以自命风雅者为多,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

2006年5月20日,兰溪摊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1

相传清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由江苏传来的“摊簧”曲调,采用当地方言演唱,借以消闲自娱,久而久之,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体系的兰溪摊簧。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兰溪城区出现了专门演唱兰溪摊簧的“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兰溪摊簧一时趋于兴盛。

清朝末期,戏曲“乱弹”、“徽戏”等诸调异军突起,兰溪摊簧中的唱调及部分曲目,就非常方便地被“乱弹”、“徽戏”所吸收,成了戏剧及剧唱。

抗日战争时期,兰溪摊簧民间艺人由于躲避战乱,摊簧传入兰溪农村的永昌、诸葛、游埠等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文化部门大力扶持、培植摊簧艺术。浙江婺剧团、兰溪婺剧团相继演出以兰溪摊簧谱曲的折子戏《僧尼会》、《断桥》、《芦林相会》、《苦菜花》等曲目,成为婺剧的保留曲目和经典之作。

改革开放以后,兰溪文艺工作者推陈出新,大胆改革,在词曲创作、演唱风格、表演形式等方面吸收了现代艺术元素,创编了《杨梅红艳艳》、《见面礼》、《兰花吟》、《含羞草》等,使兰溪摊簧逢春吐蕊,再现辉煌。

20世纪80年代,在编纂中国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过程中,对兰溪摊簧的艺术传统进行了相应的挖掘和整理,并因此恢复创作了一批新节目,民间的摊簧演唱活动也得以开展。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消费观、审美观都有了一定的转变,很多老祖宗留下的珍稀曲种已逐渐走向消亡,兰溪摊簧也不例外,近年来濒危程度比较严重。兰溪摊簧文辞典雅,对脚本、叙事、唱腔的要求较高,它的表演技艺性又强,演唱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功底和素质,这给创作、表演和普及增加了局限性,因此,兰溪摊簧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兰溪摊簧曲目大多是艺人口传心授,年代久远,文字、录音、图片等资料残缺不全。兰溪摊簧如何获得发展,走向繁荣,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加以特别关注。

保护措施

兰溪摊簧作为古老的传统高雅艺术,主要通过两条保护措施:一条是通过兰溪的专业剧团———兰溪婺剧团,排练摊簧传统剧目,提升艺术质量和品位;另一条渠道是建立传承团队,通过群众文化的创作、演出,以扩大兰溪摊簧的影响力,感受摊簧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摊簧艺术并参与其中。理,并因此恢复创作了一批新节目,民间的摊簧演唱活动也得以开展。

2014年6月,兰溪市文化馆成立了兰溪摊簧传习所,购置了大量乐器道具和服饰,成员有25名,每周定期进行传习活动。

2018年6月8日~14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在天津举办,兰溪摊簧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曲艺项目参与此次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全国主场活动,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此次活动共有127个国家级曲艺非遗项目参与,旨在提高全民参与的意识,同时达到保护兰溪摊簧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兰溪市文化馆(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兰溪摊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兰溪市文化馆(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兰溪摊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代表人物

吴一峰,1940年生,浙江兰溪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婺剧分支主编之一。曾任金华市一至三届政协常委、兰溪市六至十届政协副主席、兰溪市文联主席。1955年考入浙江婺剧团,任演员、乐队主奏。1961年调入兰溪婺剧团任作曲兼导演。在当演员时,演出过以兰溪摊簧曲调编演的《送米记》,故对兰溪摊簧情有独钟。到兰溪后,即邀请了一批老艺人对兰溪摊簧进行录音,并记录了大批资料,可惜“文化大革命”时被付之一炬。后又以兰溪摊簧为基调谱写了《苦菜花》、《乾隆外传》、《风流姑娘》、《李渔别传》、《白兔记》等大型戏曲。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杨梅红艳艳》、《兰花吟》、《出卖时间的孩子》、《含羞草》、《考书记》等摊簧曲目谱曲,并多次获得浙江省曲艺杂技节作曲奖,是兰溪摊簧传承发展的主要作曲者。

杨丽萍,原籍浙江诸暨,1955年出生于兰溪。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金华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兰溪市文化馆馆长。1970年考入兰溪婺剧团当演员,主演了许多传统戏和现代戏,自此开始接触兰溪摊簧,演唱过以兰溪摊簧谱曲的《断桥》、《僧尼会》、《报童之歌》等曲目。1984年调入兰溪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陈永源、吴一峰多次合作,组织、编排、演唱了兰溪摊簧说唱形式的《杨梅红艳艳》、《见面礼》、《园丁颂》、《兰花吟》等新曲目,并获得国家、省、市比赛的一、二等奖。2002年,因演唱《兰花吟》获得浙江省首届曲艺杂技节优秀表演奖(总分第一名),又获得全国老年文艺调演曲艺类银奖。同年,《兰花吟》代表浙江曲种到北京参加全国第四届曲艺节展演,获得新闻媒体和有关专家的好评。杨丽萍是兰溪摊簧重现曲艺舞台的主要组织者和演唱者。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兰溪摊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浙江省杭州市传统...
小热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
2024-03-25 23:25:25
非遗 | 浙江省绍兴县传统...
绍兴莲花落主要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等地区。2006年5月20日,...
2024-03-25 22:18:56
非遗 | 浙江省兰溪市传统...
兰溪摊簧形成并流行于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属南词摊...
2024-03-25 17:08:56
非遗 | 浙江省绍兴市传统...
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
2024-03-25 17:06:44
非遗 | 浙江省瑞安市传统...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2024-03-25 16:54:22
中国曲艺艺术《兰溪摊簧》
兰溪摊簧形成并流行于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属南词摊...
2024-03-15 11:12:3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