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
扬州清曲传统上是不化装、无说白和无形体的表演,风格轻便简洁、朴实无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音乐,曲调源自当地小调,还包括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富有民间性和地域特征。
表演形式
扬州清曲为坐唱表演形式,表演者少则一二人,多则八九人,且自操乐器互为伴奏。
其演出形式俗称“开席坐”:中设一桌,三、四人至六、七人三面围坐;面向听众。各操一种乐器,或独唱,或对唱,不化妆,也无其它道具。1986年,扬州市曲艺团演出新编曲目《老鼠告状》时,乐队坐在台侧,三位演唱者淡妆长裙坐在台中,齐敲瓷盘。演唱中还有离坐走动等幅度不大的表演。
音乐结构
扬州清曲的音乐结构属于牌子曲类的曲牌联缀体和单曲体两种,曲牌众多,旋律优美。
扬州清曲的曲牌非常丰富,迄今统计有一百多种,有宫调、商调、微调、羽调等调式。其板式一般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一板七眼之分。演唱分单支和联套,全曲只用一支曲牌的为单支曲,俗称“单片子”。旋律优美的【南调】、【满江红】、【梳妆台】等常用作单支曲演唱,其曲目多达百数十首。用多支曲牌连缀而成的称套曲。套曲的结构比较复杂,最常见的结构称“五瓣梅”,即用【满江红】作头,用【叠落板】作尾,中间穿插多支其他曲牌。穿插五支以下曲牌者称“小五瓣梅”,穿插五支以上曲牌者称“大五瓣梅”。此外尚有一种少见的集曲结构,如用十八支曲牌中每一支的一部分集结成的【九腔十八调】,用【剪剪花】分别接十支不同的曲牌演唱的《十个郎》等。这些方式使扬州清曲曲牌的组合显得既有规律又自由灵活。
唱法特点
扬州清曲艺人过去多为男性,唱法上有“窄口”、“阔口”之分。窄口,就是用假嗓模仿女声,演唱女性人物的曲子;阔口,是用本嗓唱男性人物的曲子。演唱比较活泼诙谐的曲子时,亦称为“泼口”。
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琵琶,也可加打琴、坠子和敲碟子、酒杯等打击乐器伴奏。
扬州清曲曲目十分丰富,有400余个,分单曲曲目和套曲。单曲多为写景、抒情、咏物、相思之类,如《风花雪月》、《四季相思》、《清和天气》、《烟花自叹》、《竹木相争》等;套曲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如《三国》、《水浒》、《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珍珠塔》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曲艺艺术《兰州鼓子》
下一篇:中国曲艺艺术《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