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曲艺《扬州清曲》
阿标
2024-03-25 22:24:50
0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

扬州清曲传统上是不化装、无说白和无形体的表演,风格轻便简洁、朴实无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音乐,曲调源自当地小调,还包括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富有民间性和地域特征。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扬州市广陵区扬州清曲传承发展研究会获得扬州清曲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沿革

2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收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明代中叶形成的。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所载的小曲名称,大多在扬州清曲中保留着,并成为最常用的曲牌。

扬州清曲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6)达到了全盛阶段。它无论在音乐曲牌、乐器伴奏方面,还是在曲目唱本方面,都空前地丰富多彩了。它成为当时扬州戏曲、曲艺界最活跃的曲种之一,并以其腔调的细腻、缠绵和抒情著称。

清代嘉庆道光以后,扬州清曲随着经济的衰退而进入了衰落时期,大批本来是小康人家的城市居民,陷入了生计困境之中,再也没有时间和兴致去看戏、听书、品曲了,由此扬州清曲失去了大批的听众。清曲艺人为了谋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琵琶、二胡,而去从事较容易获得生活资料的新职业。从晚清到民国时代,由于战争频仍,经济萧条,清曲艺术的处境相当困难。但由于一些清曲艺术家的艰苦努力,还是将清曲艺术保存了下来。

抗日战争期间,扬州沦陷,清曲玩友谋生困难,一批名家如周锡侯、魏绍章、王万青等首次在扬州教场老龙泉茶社对外公演,正式挂牌“扬州清曲”。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清曲艺人除唱传统曲目外,曾编唱过《抗美援朝》、《三女夸夫》等新曲目。1951年前后,一些技艺较高的艺人被扬剧团和曲艺团吸收。扬州市曲艺团建立了专业的扬州清曲队,培养了一批新演员,并编演了《刘胡兰》等曲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扬州清曲遭到严重扼制:专业队伍解体,传授艺人改行,从艺人员星散。此后,扬州清曲虽有零星活动,但地域日渐狭小,艺术影响趋于衰微。

1986年,由扬州市广陵区文化站站长朱祥生负责,聂峰牵头,成立了广陵清曲之友社,向社会免费招收了两批清曲学员。这些学员学有所长,活跃在扬州城乡,但后来由于生活困难等原因,有些人渐渐离开了清曲社。尽管如此,清曲活动一直未断,陆续有马金林、徐顺英、陶梅芳、朱美兰、陶波、钱明珠、王兆根等人,坚持从事扬州清曲演唱、创作、传承活动。

传承保护

1

流传现状

解放前,扬州清曲艺人没有成立过专业性团体。但常在一起唱奏的曲友,往往自然形成一局。解放后,艺人开始组织起来,江苏省曲艺团、扬州市曲艺团都吸收了清曲艺人,并培养出一批新人。清曲工作者还创作了一批新唱本,如《刘胡兰》、《工农兵》、《抗美援朝》等。但从六十年代中叶起,这一古老的曲种几乎濒于绝境。

保护措施

扬州清曲的保护工作开展得较早。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关扬州清曲的调查及唱本、曲谱等史料的搜集工作就已形成了成果;散布在扬州各地的零星艺人及爱好者也被组织起来开始了培训,并成立了“广陵清曲之友社”开始了团队活动;有关扬州清曲的“艺术研讨会”也多次召开,尤其是“扬州清曲研究会”、“扬州清曲资料库”、“扬州清曲传习所”、“扬州清曲史料馆”等史料、传习机构的成立,为扬州清曲的保护提供了诸多相关的平台;各种书刊、光盘等的编撰、制作出版,为扬州清曲的资料、作品及研究成果的保存和利用起了可贵的作用。扬州清曲的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但由于各种原因,其所面临的传承危机也切实存在。

代表人物

聂峰,扬州清曲省级“非遗”传承人。1960年考入扬州艺校,跟随王万青先生学习扬州清曲。1986年,聂峰在当时广陵文化站站长朱祥生的帮助下,成立了“广陵清曲社”。尽管是“业余”团体,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加。他整理出了《扬州画舫录》中所记载的全部清曲曲牌,还整理出了《三国》等套曲。对于扬州清曲的现代传承,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江苏省扬州市申报的“扬州清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扬州市广陵区扬州清曲传承发展研究会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5 22:24:50
非遗 | 江苏省扬州曲艺《...
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2024-03-25 16:13:50
非遗 | 江苏省苏州曲艺《...
苏州评弹与昆曲、苏州园林一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文化三绝”。...
2024-03-25 16:06:47
中国曲艺艺术《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
2024-03-15 12:12:11
中国传统非遗《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
2024-03-12 19:46:21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