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节日非遗《黎族三月三节》
阿标
2024-03-20 20:33:50
0

1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海南省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篮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直到天将破晓,才会依依惜别,相约来年三月三再会。 黎族三月三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

2006年5月20日,黎族三月三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12。

历史渊源

3

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

每年三月三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会在俄贤岭集会,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项活动逐年扩大并传播至海南各个黎胞居住区,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传统节日。宋代史籍中就有与“三月三”相关的记载。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主要活动

2

每年春天农历三月三日,美孚方言男女着盛装,带着山栏米酒、竹简香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拜始祖。当夜幕降临时,年长者聚饮叙旧,年轻男女则成群结队相会,人们通宵达旦对歌,以歌声来传达情意。

居住海南岛南部地区的黎族,每逢“三月三”节,以猪头、米酒和饭团为祭品,前往三亚落笔洞、甘石岭山洞等地祈祖先赐平安。五指山合亩制地区黎族,于农历三月的牛日,在亩头家杀猪摆酒席,聚众敲锣打鼓欢跳祭祀祖先的舞蹈,庆贺春天带来的福气,为未怀孕的妇女招福魂,祝愿来日生男育女。

早晨,姑娘们个个穿着民族服装拥向五指山。她们将竹筒挂在树上,潜入附近的密林。当旭日东升,手持花伞的小伙子们吹着口哨来到…坡,推举代表用 打柴舞黎语叫“转剥”,是黎歌声向林中发问。

不一会儿,姑娘们一齐冲出来,男女青年一齐欢歌劲舞。有情意的姑娘则走到小伙子身边,在花伞下并肩谈心。如两人情投意合,则互赠礼物留念。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一般都要表演“跳竹竿”。如今,它已成为此项活动由12人或16人参加,8人摆竿,4人或8人跳竿。活动在锣鼓和音乐声中开始,持竿的8人有节奏地使手中竹竿一开一合,跳竿的人则随着竹竿的开合,在竹竿中跳跃、转身。

此项活动也是黎族青年传播爱情的一种手段。获胜的姑娘常是小伙子追求的目标,而取胜的小伙子也往往是姑娘的心上人。

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幽邃、凉爽、安谧: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第二年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传承保护

4

传承价值

三月三节是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每年三月三节,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经贸活动等。黎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

传承现状

黎族“三月三”节的传承大多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在传承和延续上存在诸多限制。随着“80后”、“90后”群体成长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均和老一辈群体不同,其接受了较好的文化教育,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更现代的娱乐方式,不利于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三月三”)的认同和传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黎族三月三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族三月三节项目保护单位五指山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浓郁父爱:50款父亲最喜欢...
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努力工作、肩负无数责任,无论是为...
2024-06-15 19:45:04
当繁华散尽容颜不在,仍是彼...
生命里,总有那么一个人,那么远,又那么近,不在眼前,却一直在心里。...
2024-03-29 21:53:42
情到浓时无怨尤,爱到深处心...
人总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争取,而拥有之后却不懂得珍惜。简...
2024-03-29 21:50:49
没有海的誓言,只愿水的温柔...
一种思念,刻骨铭心;一种等待,望穿天涯。生命中,总有一个人,缠绕在...
2024-03-29 21:40:31
演变成亲人,这是多么难得的...
人的一生碰到很多人,只要在你生命中出现的就是缘分都是有缘人,其实人...
2024-03-29 21:38:01
我们要学会珍惜,一起迈入婚...
有人把婚姻比作围城,在外面的人想进来,进来的人想出去。以前不知道为...
2024-03-29 21:21:18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