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狮子是一种始创于北宋年间的地方传统狮舞。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
黄沙狮子又称上桌狮子,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北宋庆历至皇祐年间,白水洋镇黄沙洋(旧称黄奢洋)一带有个拳师叫杨显枪,精通拳术武艺,在黄沙洋的琳山九间洞开设武会馆,招募弟子成立了狮子会。他除了教弟子舞狮和武艺外,还开创了狮子跳桌功夫,当时最拿手的绝活,是在九台堆叠的三丈二尺高处四脚朝天的桌脚上,狮子跨步移动,凌空翻飞,尽显惊险绝伦演技,其势危耸,令人称赞叫绝。
每逢农历大年三十至农历二月二传统的民俗节日,黄沙狮子挨家串村去拜年、贺喜,为百姓赐吉祥,保平安,消灾降福,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百姓给狮子送红包、讨吉利。几百年来,黄沙狮子一直流传于白水洋镇西南至镇北界岭脚下一块约长20公里、宽7公里的黄沙洋狭长地域。它素以舞、武结合和高超演技名扬四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民间精湛武艺和传统舞狮表演的完美结合,是江南地区为数不多具有杰出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
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舞狮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从狮子出场跳四角到狮子向正上方三拜完毕。武艺表演分上盘、下盘二套18个动作,有叠罗汉、接人长、过堂、跨桌、桌上倒立、仰仆翻、串跳、人上竖颈行、走桌脚等。锣鼓的乐器锣鼓有:大锣、小锣、叫锣、大钹、皮鼓等,锣鼓的节奏根据表演气氛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并贯穿于整个表演之中。随着岁月的变迁,黄沙狮子健在的老艺人不到10人,绝活已趋绝迹,现今狮子一般只能在五至七台相叠的桌上表演跨步、脱鞋、脱袜动作。
20世纪八十年代,在临海市文化部门和白水洋镇政府重视下,黄沙洋的黄沙狮子在老艺人指点传承下,重振旗鼓,自1998年以来先后6次参加江南长城节,以及台州市元宵踩街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2004年黄沙洋上游村、下游村相继组成黄沙狮子艺术团,2005年黄沙狮子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央电视台专程来临拍摄了黄沙狮子表演节目,并在央视一套《共同关注》和央视四套《华夏文明》栏目多次对国内外观众播放,2006年5月黄沙狮子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民俗价值昭扬于世。主要传承人有王曰友、王建、王军明、王小平。
始于北宋
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叠罗汉”“悬桌脚”、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
南宋传说
相传在南宋年间,黄沙洋来了一个金华拳师,叫杨显枪,他精通棍棒刀枪,在白水洋村建了武馆,一时台州各县的拳坛好手都聚集到这里,来学的弟子络绎不绝,他们又组织了狮子会,专打抱不平,反对贪官污吏和横行乡里的富豪、霸头,深得老百姓的拥护。相传说,杨开设的武馆没有大门,只开窗户,师徒平日出入,都靠飞檐走壁,翻墙入室。又传,有一年杨显枪带着弟子们在苏州表演,当地有一富户十分霸道,既要他们演出,又不付给酬金,一怒之下,杨显枪就地一跺脚,把个平整光滑的石板大院震得石碎板翘,富家见状,吓得连声求饶,杨家师徒顷刻翻墙而去。从此,杨显枪的威望日高,尚武习武也成了黄沙洋的时尚,连黄沙狮子都打上了尚武的“烙印”。在杨显枪的调教下,黄沙狮子的演技日臻完美,他们把民间的武术和舞狮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