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传统曲艺《龙舟说唱》
阿标
2024-03-25 23:00:47
0

龙舟说唱,又称“龙舟”、“龙舟歌”、“龙洲歌”或“顺德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粤语流行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龙舟说唱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主要以清唱为主、说白为辅。演唱时一人手执木雕小舟,胸前挂小锣、小鼓,边唱边敲,掌握节奏。说唱内容涵盖了众多广泛流传的古典民间故事与传说,尤以描述岭南地区的生活琐事见长,并掺杂当地的俚言俗语,蕴含大量的民俗信息。代表剧目有《八仙贺寿》、《金星戏窦》等。

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申报的“龙舟说唱”入选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Ⅴ-31。

历史沿革

1

渊源背景

龙舟说唱的起源时间,准确的年份已无从考证,约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关于其渊源背景,历来存在纷争。岭南民俗学者叶春生在其所著的《广府民俗》中提到两种说法:“龙舟,或称龙舟说唱,也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它比木鱼稍晚问世,其产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乾隆年间,由一个顺德县的破落大户子弟首创;二说是清康熙年间,‘天地会’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它属水驿江间之歌谣体裁,原盛行于珠江三角洲。”

发展情况

龙舟说唱最早出现在佛山顺德的龙江及广州方言地区,而以顾德腔为正宗,演唱者非顺德人也要先学顺德口音。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及乡村格树头等公共场所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久,佛山顺德曾组建40人的“顺德龙舟粤剧团”,到各地表演谋生。该剧团于1954年解散,之后艺人各自活动。到了1960年代,除了粤剧家文觉非的作品《倒卷珠帘》,再也没有新作品出现。文化大革命时龙舟说唱被彻底禁止。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龙舟说唱做了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艺人演唱改为有女演员演唱,原只有单人演唱改为双人对唱及群口齐唱,并尝试添加小乐队伴奏等。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种基本腔调的龙舟说唱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龙舟说唱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挑战。

首先,环境的改变。由于村落环境的改变,家家户户都是装有铁门铁栅栏的高楼,龙舟说唱原生形态的单人“沿门说唱”趋于消失,而具有“文化展演”性质的表演成为龙舟说唱的存活方式。具体包括两种:一是在神社祭仪场域说唱龙舟说唱。龙舟艺人会受邀或主动到这些在特定时间举办的以祭神为旨归的神社祭仪活动说唱龙舟。二是在娱乐舞台上进行纯粹的说唱表演。这类由官方、商家或者个人设立的表演舞台以娱人造乐为目的。

其次,复杂技艺的失传。由于龙舟说唱的活态传承特性,艺人的表演从未产生所谓权威、物定的文字文本,其精华并不以“正确”、“优美”等为评判标准,而是呈现出“在表演中创作”的口头特质。但在当下的龙舟说唱传承中,不仅出现了指导性的唱词歌本,而且老艺人的表演也多以背通底稿的方式出现。从即兴编创的口头表演衰减为对文本唱词的复述背通,是龙舟说唱丧失口头魅力的根本原因。

最后,龙舟说唱艺人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经济回报太少导致年轻传人难招。经过艺人指导的中小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是传承龙舟说唱的好载体,但是他们除了参加有限的晚会和比赛,一旦学业转换,就会脱离杏坛水乡,不再参与说唱表演。

保护措施

龙舟说唱自2006年入选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政府想方设法去换救频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利用宣传、推广、培训等形式进行了一系列传承工作。2006年,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政府拨出专款,开设首届龙舟说唱培训班,聘请非遗专家及龙舟说唱艺人进行授课,吸引了一批爱好者的参与。随着培训班的结束,这群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杏坛镇龙舟说唱协会。佛山学者陈勇新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 出版了书籍《龙舟说唱》。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获得“龙舟说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舟说唱”项目保护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尤学尧(1939—2010年),男,广东省佛山市人。龙舟说唱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尤学尧自小在聆听老艺人说唱中揣摩掌握了说唱腔调和锣鼓技艺,能跟唱本学唱龙舟,对传统龙舟唱本能一字不漏地背唱。20世纪80年代初,尤学尧得尤镇发赏识,被收为徒,随师四处演唱。其嗓音高亢、明亮,在声腔中常出现许多低音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与众不同。尤学尧在20多年说唱龙舟的丰富经验中形成了吐字清晰、行腔简朴、鼓点利索自然、方言唱词多变有趣与铿锵有力的个人说唱风格,尤擅长即兴发挥,是顺德龙舟说唱为数甚少的几个老一辈传承人之一。其代表曲目有《丁山射雁》、《西游记》、《方世玉打擂》、《柴家庄祝寿》等。2006年,尤学尧被聘为杏坛镇文化站龙舟说唱培训班顾问,积极传授自己的说唱技艺。

伍于筹(1930—2008年),男,广东省佛山市人。龙舟说唱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伍于筹自幼喜爱演唱龙舟说唱,有多年的说唱经历。他音色甜润、吐字清楚、行腔婉转,能把粤曲的优点巧妙地融入龙舟说唱中。逢年过节,伍于筹便挨家挨户唱龙舟。他能根据主人身份地位、节日喜庆、神诞庆典等不同的场合即景生情、即兴发挥。其说唱吐词准确,条理清晰。他还自编自演了《夫妻和顺》、《老师教学生》等龙舟曲目。2006年,伍于筹协助杏坛镇文化站开办首届龙舟说唱培训班,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协助龙舟说唱专家培训出一批优秀学员。

陈振球(1941—年),原名陈庆辉,男,广东省佛山市人。龙舟说唱项目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振球自1953年向龙舟宁学习龙舟说唱的唱法,后拜龙舟方、龙舟会、尤庆崧以及尤振发等人为师。他逢年过节和喜庆节日便到勒流、杏坛、大良、伦教等城乡唱吉利龙舟说唱。其说唱吐字清晰,行腔简朴,锣鼓点铿锵有力。2006年以来,陈振球积极配合抢救龙舟说唱艺术工作,被评为“杏坛镇优秀民俗民间艺人”。2010年起,陈振球在麦村小学、杏坛中学传授龙舟说唱技艺。

入选非遗

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申报的“龙舟说唱”入选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龙舟说唱,又称“龙舟”、“龙舟歌”、“龙洲歌”或“顺德龙舟”,是流...
2024-03-25 23:00:47
中国曲艺艺术《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又称“龙舟”、“龙舟歌”、“龙洲歌”或“顺德龙舟”,是流...
2024-03-15 13:34:3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