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省宁德市传统表演《宁德霍童线狮》
阿标
2024-03-26 13:39:15
0

宁德霍童线狮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等,还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大的线狮重40多斤,小的线狮也有20多斤。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宁德市蕉城区文化馆获得“宁德霍童线狮”保护单位资格。

发展历史

2

据历史传说,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办“二月二”灯会的方式来纪念他,而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明代中后期以来,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日本倭寇入据宁德县横屿岛,横行乡里,烧死掠夺。名将戚继光率军入闽抗击倭寇,收复横屿岛,村民欢庆,此时霍童线狮入县城表演,大展身手。霍童线狮主要有黄家和陈家。并在年年的“二月二”灯会上表演,后演绎成民间赛事。在赛事上,黄家、陈家线狮各自推陈出新,将灯会推向高潮。黄家有游戏狮之说,陈家有木偶狮之说,两种渊源各有千秋。

陈姓线狮艺术源于盛唐时期泉州、南安一带的提线木偶,清朝康熙年间,陈姓先民由南安迁到霍童镇后,也将这一门艺术带到了霍童 [5]。20世纪40年代的陈姓线狮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灯光背景,像金属钢片、不锈钢片都没有。当时没有电,眼睛不会眨,也不会亮。而且里面是竹篾,很容易断,后来在很容易摩擦,很容易断的地方用其他材料代替。线狮的脚也从竹篾发展到用木雕、关节。

1945年,宁德城关群众把霍童线狮请去巡街表演,庆祝抗日战争胜利;1956年,霍童线狮参加福建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荣获创作奖、表演奖 [7]。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6年),由于“二月二”灯会被视为“旧”而停演,霍童线狮的表演由此而停止。

1988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霍童线狮专题节目,誉之“堪称一绝”;1991年参加“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州欢乐节”,表演27场,观众达23万人次;1997年春节,霍童线狮被邀请到澳门进行巡回演出14天;2001年赴厦门,参加“两岸一家亲”艺术表演;2002年正月,参加福建省民间艺术闹元宵表演。2004年,被福建省民间艺术团邀请成为团成员单位。

2009年2月应国家文化部、发改委等14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邀请,赴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表演活动。还专场为驻华使馆官员,国家部委机关作表演。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亲临观看,并与线狮队员合影留念。国家文化部授予霍童线狮“特别贡献奖”,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2009年实况采访转播霍童线狮表演技艺。

2014春节期间的2月7日至8日,霍童线狮代表福建省民间艺术,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2014新加坡“布海同心”妆艺大游行,这是霍童线狮团首次出国演出。

2015年10月18日,参与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2016年1月30日,北京卫视《传承者》总决赛第二期中,由霍童线狮、广东醒狮、泉州提线木偶组成的“三狮狂舞”组合,战胜由泰州石锁、津门大刀、嘉兴掼牛组成的“尚武之风”组合,获得了献演联合国的资格。3月,电影《南拳线狮》剧组到蕉城区八都猴盾、闽坑村和洋中东山村等地采点,内容以霍童线狮为主线展开,讲述融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的故事。

传承情况

1

1987年,黄氏家族筹集8万多元,建成霍童传统线狮俱乐部,并集资将黄家坪建成家族训练线狮的传习场所。陈姓也不甘示弱于1988年建起了陈家线狮房,从此不但线狮的制作有了专门的线狮房,而且训练也有了固定场所。

霍童线狮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规定,由此而导致了后继乏人的情况。线狮表演通常只是传统佳节的助兴节目,即使应邀去外地表演,所得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因此线狮表演艺人平日都要做工养家,演出前才集合排练,这不免影响了对线狮表演艺术的钻研与发扬光大。21世纪后熟稔线狮表演技艺的大多是族中长者,虽然年轻人也很热爱这门祖传绝技,每年都有不少小伙子学艺。可是大多学成后要外出谋生,日久生疏,难以进一步提高技艺。

截至2008年,霍童线狮还存在着其他问题,如发展的资金不足,表演场所存在变革,每年灯会行走的线路固定不变,但在固定线路上,霍童街尾的木制民房已经出现隐患,人多路窄。特别是灯光效果的应用使得每年灯会上,现场的消防安全设备、管理落后于灯会步伐。制作资金的投入,除掉镇2000元的补助外,基本上要靠家族筹集。随着市场经济节奏加怏,人们对民俗节庆的兴趣愈来愈淡漠。

2012年由霍童政府牵头,宁德两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霍童线狮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线狮表演

馆,其中黄姓线狮队和陈姓线狮队各40分钟。霍童线狮的发展步入一个稳定的商业化的阶段。陈姓线狮队的队长陈新发称:”以前表演线狮是为了面子,而现在表演线狮是为了饭碗。以前演不好会丢面子,现在演不好可就要丢饭碗了“。在此背景下,霍童线狮在制作中不断融入新工艺、表演中不断创作新节目 。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宁德市传统...
宁德霍童线狮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
2024-03-26 13:39:15
中国表演艺术《宁德霍童线狮...
宁德霍童线狮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
2024-03-15 22:42:39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宁德霍童...
宁德霍童线狮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
2024-03-13 21:57:0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