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的汉族传统武术拳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邢台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梅拳,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领导层侧重研究集“三教”学说精义的文理,负责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通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拳的动作套路朴实大方、威武雄壮,既有表演观赏价值,又有技击制敌的实战功能。
2006年5月20日,邢台梅花拳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Ⅵ-12。
历史起源
邢台梅花拳的文武功法起源于西周时期。据《列子·汤问》及《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在西周时期,大将造父在向当时的泰豆氏习得文武功法和桩法后,助周穆王平定天下,当时人称 “车无敌”。自那以后历代皇家把文武功法定为皇家镇国之法,秘不外传。其后被赐封赵城,成为“赵”姓的始祖,其时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造父所习之功法,就是现在梅花拳练功主要方法——“干支五势梅花桩”的来源,由此可见,梅花拳的功法迄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
文武功法盛行于周朝、秦朝、汉朝,到唐宋时期已经发展到鼎盛,后因南宋奸臣当道,国破家亡。宋恭帝赵显被忽必烈俘虏后,有的文武大臣随主北去,有的隐居民间,文武功法也随之在民间秘密的生根发芽,并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直到明末清初,原来不公开外传的文武功法,经邹宏义系统整理完善后,命名为:梅花拳,并传著于世。邹宏义亦被后世弟子尊为“梅拳始祖”。
发展过程
邢台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民间,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
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年)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今:平乡县)马庄桥(今: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桥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年)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桥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因邹宏义功法较高,拳术精湛,很快使梅花拳在平邑传播开来,四方传教,名震武林。
传承价值
梅花拳不单有一套完整拳术、套路和习练,还有一套系统的武术理论,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意义。
传承状况
能够全面掌握梅花拳绝技的拳师都已年迈或去世,许多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尤其是梅花桩几近灭绝,因此急需加强对梅花拳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传承人物
李玉琢,男,汉族,1948年1月出生,河北省邢台市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邢台梅花拳,申报地区为河北省邢台市。
张西岭,男,汉族,1966年6月出生,河北省邢台市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邢台梅花拳,申报地区为河北省邢台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宗县文化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平乡县后马庄保护传承协会获得“邢台梅花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广宗县文化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平乡县后马庄保护传承协会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