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内蒙古《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阿标
2024-03-26 14:17:35
0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体育运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曲棍球比赛在达斡尔语中称“贝阔他日克贝”。其中比赛的“贝阔”系指球棍;曲棍球则被称为“朴列”,民间使用的曲棍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曲棍球比赛场地长十几米,宽约数十米,中间划一道界限,为发球位置,两端的球门分别叫“阿那格(狩猎营地)”和“耶热(野兽洞穴)”。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比赛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或空闲时以氏族(莫昆)、村屯为单位举行,比赛规则规定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门员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脚踩踢球。

2006年5月20日,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Ⅵ—15。

历史渊源

2

关于达斡尔族曲棍球的起源,学术界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古代波斯,由波斯传到西域,再由西域传入长安;一种认为起源于中国西藏,唐代时传入中原地区;另一种认为起源于距今1800年左右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已有流行,当时文学家曹植在《名都赋》中写道的“连骑击鞠壤,巧捷唯万端”,就是形容骑马击鞠活动时,那种巧妙灵活、快速多变的情景。这是我国有关击鞠最早的记载。

马球这种高难度的马上竞技活动很有可能最先产生于北方游牧民族中,逐渐发展并随同他们的马术一起传入中原地区。三国时曹操军队中专有一支出自北方东胡系统游牧民族的乌桓骑兵,当时的乌桓人素有“三郡乌桓,天下名骑”之誉。在唐宋时期,马球运动非常流行,从皇室到民间、从男子到女子,都有从事马球运动的生动记载,而且亦有步打球的运动。

作为达斡尔族人的祖先,古代东胡系统的契丹人也早在唐、五代时期就以马球娱乐。辽建国后,马球活动远盛唐宋,几成全民活动。辽京城和各州城中都设有球场,比赛是场面宏大。

辽金时期也同样流行着步打球,但由于契丹人和女真人皆以游牧游猎经济为本,马匹甚多,并精于骑射且崇尚武艺,因此更喜欢竞争激烈、极富刺激的马球运动,而步打球主要在民间或少年中进行。相比之下,步打球较之马球危险性要小得多,也无须投入精良的马匹和耗费大量时间去驯马。

元朝时期,中国的马球运动逐渐走向衰落。元代马球作为军体项目仍然存在,但仅在重五、重九节庆日才举行打马球盛会。此时,步打球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有了比较完备的赛球规则,以及步打球的场地设施和器具规格。

清代以来,马球和步打球运动几乎绝迹,而作为契丹人的后裔达斡尔族却始终保持着这以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只是由于从事的经济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还有马匹等原因,马球运动自然衰微,而步打的曲棍球则得以兴盛发展,并广为流传于民间。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是传统曲棍运动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体育中的一项绝技。

曲棍球运动无论在游戏还是在比赛时,因其是集体项目,要求参赛者要有团队精神,要配合默契,这与达斡尔族本身所具备的团结互助、重团体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民族特性相适应;在娱乐中增进达斡尔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传承状况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出现了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应加以扶持,使其得到顺利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土地沙化导致制作球和球棍的原材料短缺,乡村的城镇化发展使得大片空地难寻,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让年轻人开始远离这项古老的运动而将目光转向了篮球、足球以及网络游戏等。

传承人物

哈森,女,达斡尔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保护措施

1975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男子曲棍球专业队,培育出中国第一个曲棍球国际裁判和第一个曲棍球国际女裁判,并为国家及十几个省市输送了大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有几十人成为国家队主力队员。

2008年,达斡尔中学编写了《中学曲棍球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包括:曲棍球运动发展史;曲棍球场地设计及曲棍球器材;曲棍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曲棍球基本技术;曲棍球基本战术;曲棍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曲棍球竞赛规则等。

2012年8月15日,中国曲棍球博物园在莫旗达斡尔民族园举行了奠基仪式,规划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已建成曲棍球场地、国家曲棍球夏训基地、运动员公寓等基础设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获得“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蒙...
蒙古族搏克,“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体...
2024-03-26 14:28:21
非遗 | 内蒙古《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
2024-03-26 14:17:3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四川省布拖县传统音乐... 口弦音乐,流行于四川省布拖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