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唐卡的起源学术界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唐卡是随佛教由印度传来的绘画形式。由意大利学者杜齐提出。他认为唐卡源于印度古老宗教布画“钵陀”,随佛教传入西藏。钵陀与汉地绘画不同主要在于画布,汉地绘画多为纸和绢,钵陀则以棉布为底,这与唐卡画布一致。此外,唐卡绘画中曼荼罗画为正方形画布、佛像画画布长宽比例为4:3,这都与钵陀相同。
2、由中国学者谢继胜提出,唐卡受中原绘画的影响产生。他在《唐卡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唐卡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并非来自印度,实际上他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汉唐至宋元的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形成演变过程相一致,发源于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演变而成”。
3、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所著的《释迦牟尼·水晶宝镜》书中所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这幅女神像,将此作为装藏,放在神像里了。此为西藏学术界对于唐卡起源之说。
4、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画继承发展而来。苯教僧侣实用便携布画以便传教布道,后被佛教所用 。
历史价值
有的唐卡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友谊的作品,如文成公主进藏故事,都会绘在寺庙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情景,描绘了贞观15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
宗教价值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这门绘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暗合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当时藏区,游牧生活还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于是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从唐卡的使用功能上讲,这种艺术形式,也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其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置自己的经堂、佛龛。。
经济价值
虽然唐卡的历史悠久,但唐卡真正进入收藏市场的时间并不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刚刚兴起时,唐卡的价格一般也就两三百元。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藏传佛教艺术品进入收藏市场后,唐卡收藏市场就开始升温,很多唐卡的价格突破了千元。从2006年起,因为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收藏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升温态势,基本上每年价格翻倍。虽然在中国唐卡价格越来越高,但与国外相比不仅价格整体偏低,而且仍属于小众收藏。
明清唐卡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拍卖市场,当时的拍卖成交价一般在1万元左右。2008年时,一件明正德“药师佛像图”唐卡就以1540万元创下唐卡拍卖纪录。2014年11月26日,上海龙美术馆馆主刘益谦以3.1亿港元拍下被称之为“唐卡之王”的“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此物始流入西方,并于1977年首次出现于伦敦佳士得拍卖中,以7000英镑拍卖给一位印度收藏家,随后又经1994年100万美元易手。在2002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上,当时创下3087万港元新记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