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宁夏回族自治区传统节日民俗《回族服饰》
阿标
2024-03-29 12:44:17
0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2006年5月20日,回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2

唐宋时期,有不少波斯、中亚来的商人,一般都被称为“蕃客”。唐代流行西域地区以及波斯等国的胡服,形制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流行的原因是初唐至盛唐时期,中原与古波斯经济文化交往及胡舞的兴盛,以长安为中心的唐帝国居住着大量古波斯、回鹘、粟特为主的胡人。这些胡人带来的音乐、舞蹈和着装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回族人服饰开始分为两种,一种是民众生活服饰,一种是宗教人士或仪式的服饰。当时的犹太回回多习惯戴蓝色小帽,所以又称为蓝帽回回。总的来说当时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各种样式和花色帽子比较普遍,女性服饰则用各种回族特色的花纹图案进行装点。

元代,回回纺织业的能工巧匠,把中亚、波斯一带的嵌绣、毛布混织技法以及各种回回花纹、图案巧妙的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不仅使回族人的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大大促进了中国丝织和服装业的发展。

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回族服装样式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限制,回族服饰习俗发展受到阻碍,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各地回族人受当地或职业的影响,失去了部分本民族服饰的特点。

清末民初,国民党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把所有不吃猪肉的民族、以及汉、藏、土、蒙等民族中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胡乱的统称为回民。回族服饰并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着汉装,而把一些带有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习惯,坚持和保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也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回族的服饰文化看到了温暖的曙光,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坚持和努力下得到挖掘和发展,色彩缤纷,带有回族文化和生活气息的服饰又走进我们的视野和生活,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传承保护

1

传承意义

回族服饰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回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积淀丰厚的宝库。回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响。人类服装史权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布兰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对服装历史的研究,可以说,等于从事一项探险活动,它涉及的领域很广,而且饶着有兴趣。”由于回族服饰是半随着发展的节奏,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回族历史发展的主脉。回族服饰的研究没有局限在衣饰、头饰等直观服饰的层面上,而是拓展视野,把回族的鞋饰、佩饰、婚礼与丧葬服饰、舞台表演服饰及学生样服都收纳到考察范围之内,从而丰富了回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内容。各民族服饰这所以千姿百态,除了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牵动,还由于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发展现状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城乡回族的服饰较之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青年男女,穿戴打扮丰富多样。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难从服饰上辨清他们的族属了。

传承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吴忠市文化馆获得“回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吴忠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宁夏回族自治区传...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
2024-03-29 12:44:1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