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阿莎,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毗邻地区的民间文学、苗族长篇叙事歌,长达万余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苗族最长的叙事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仰阿莎的原始形态是一则天象成因的解释性神话,后来加入了一个女性仰阿莎,发展成为苗族“贾理”中典型的争妻案例,之后又演化成神话叙事歌。《仰阿莎》描述的苗族故事,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仰阿莎》被称为苗族“最美的歌”,仰阿莎则是苗族人心中“最漂亮的姑娘”,是苗族神话里的美神。作品以神话故事为蓝本、采用比兴的诗体语言手法,讲诉了一个叫仰阿莎的苗族美神和太阳、月亮之间的故事,并借此歌颂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爱情的追求,在苗族族群中享有较高声誉。 《仰阿莎》的艺术成就在于生动、贴切和形象地刻画了主要人物的形象,使得人物的性格在故事情节中得到合理的展开,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并借助拟人化手法反映了社会生活。
2008年6月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申报的“仰阿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61。
仰阿莎的原始形态是一则天象成因的解释性神话,它解释月出日落和日月蚀的成因。后来加入了一个女性仰阿莎,发展成为苗族“贾理”中典型的争妻案例,以后又演化成神话叙事歌。
“仰阿莎”的苗语是“清水姑娘”,水本来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由水到夜晚形成露水白天又蒸发的现象,这与日月活动关系密切的自然现象,激发了苗族先民的想象,加入了苗族的伦理观便发挥成为爱情故事。
苗族没有文字,《仰阿莎》只依靠在山野田间的传唱传承,不同的歌者不断加入自己的诠释,使其版本众多。其叙述的故事梗概基本一致,但细节各有千秋,且烙印着历史的传变。据说清以前的《仰阿莎》是以解释天象为主的创世故事,到了清朝则偏重描绘爱情。1958年2月,唐春芳、武略等人搜集整理的汉语版《仰阿莎》发表在文学杂志《山花》上,成为《仰阿莎》的现代范本。
故事梗概
《仰阿莎》讲述的是:受天地孕育、在水井中诞生的仰阿莎美丽且善良,她嫁给太阳,但好景不长。太阳重利轻别离,离开仰阿莎到东海去,终年不归。6年的别离让仰阿莎尝尽太阳的薄情,爱上了勤快老实的月亮,与他私奔到天边。太阳得知后大怒,经各方理老调解。最终月亮赔一半江山和三船金、三船银给太阳,才得以与仰阿莎继续幸福生活。他们请天蟾监督盟约,张口以待,谁若反悔就将谁吞噬,自此就有了日食和月食。
主题思想
仰阿莎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婚姻自由和幸福的理想,表现了苗族人民为追求理想而斗争的决心。作品以诗体语言讲述仰阿莎、太阳、月亮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在故事情节中得到合理的展开,进而演绎了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成就了苗族神话叙事诗中的美神创造,以及为爱情和婚姻自由而战的女神形象。
艺术特色
《仰阿莎》采用神话的方式,用多种比兴手法,生动、贴切、形象地刻画了仰阿莎是如何从水井中诞生的过程,以及她是如何的美丽无比,是苗族美丽女神的象征,完成了仰阿莎作为苗族美神的形象塑造。 [7]
另外,《仰阿莎》在一代代苗家的传唱中,加入了大量的歌师、歌手自己的诠释和创造,使得它的语言具有特色。如“茶泡”“菌子”“瓦檐”这样的形容,来自苗族的日常生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