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四川省美姑县民间文学《彝族克智》
阿标
2024-03-30 16:51:55
0

彝族克智 是一种彝族民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体口传文学。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叙述内容包罗万象,诗体语言通俗易懂,艺术性强,诵之朗朗上口,易于铭记。

2008年6月7日,彝族克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1

彝族克智,“克智”又叫“克使哈举”。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有固定格式的诗体文学。是彝族民间流传很广,历史悠久的口头文学之一。克智文体内容丰富多彩,有抒情、有叙事,形式生动活泼。克智文体主要是在娶妻嫁女的场合表演,代表男女亲家两方参加婚礼的人,以主客方为对手,各自选出自己能说会道、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者为代表,双方边饮美酒边展开克智舌战,为了压倒自己的对手,各自运用大量的比喻,语言夸张、流畅、富有音乐感。

主要内容

2

"克智"内容极其广泛,形式多样,有抒情,有叙事等,生动活泼。"克智"多在婚丧喜事,逢年过节时表演。表演时,由主客双方,各自选出自己能说会讲克智的代表,运用大量的比喻以夸张、流利、畅快的手法来与自己的对手辩论。

在克智进行过程中,双方针锋相对,有时进攻,有时防守。有时冲锋,有时退却,有时波翻浪涌,有时风平浪静。有的一夜争执到天明也难分胜负,最后由老人拿酒劝止,往往说:"停下来吧,姑娘还多着呢,你们的克智留着以后别的姑娘婚礼上再说吧。"

在说克智的时候,主客双方交锋,各自针对对手所述内容进行一一辩解,比智慧、比知识。有时远古历史,有时海阔天空。为了战胜对手灵机应变,急中生智,自由发挥,即兴创作。听众聚精会神,屏息静听。说到精彩处,不时赢来喝彩。"克智"能起到教育宣传鼓动群众和文艺娱乐的作用。

"克智"不同于曲艺的对口词和相声。彝族克智是由甲乙双方各代表宾主,甲说完一段后,由乙根据甲所说的内容进行回应,每个回合多则五十行少二三十行。

说克智多在火塘边进行,以火塘为中心,客在上方、主在下方,对座饮酒表演。听众围坐在四周,其中有主人和客人,都密切注视和希望着自己的代表获胜。若主方获胜,主方会有人说:"克智都说不赢休想把我们家的姑娘接走。"客方胜利,客方也会有人风趣地说:"我们知识超过人,同我们开亲实在不行。"因此办婚事,都得首先选聘克智能手去接亲,不然就要受到泼水,抹花脸的威胁。

"克智"是彝族的一种诗词,且是有韵文的诗词。"克智"在音韵和节奏上都讲究协调和谐,讲究语气轻重缓急。"尔比"即谚语在"克智"中得到充分发使用,短小精悍而灵活多样的"尔比",在克智中很活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克智"虽然是灵活机动的,但它却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漫无边际地乱说一通。它是有头绪,有条理,由浅入深进行表达的,即按开场白、人题、逐步深入、开展、转折、发展、高潮、缓和、结尾等顺序进行的。

"克智"的这些进行顺序,不是固定的,只能说大体上是按这些步骤进行的。内容也因时间、地点和表演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话内容随地点的改变,亦随之改变。如举行婚礼时,在女方甲是客人,乙是主人;到男方,则甲是主人,乙是客人。

"克智"是彝语的音译。"克"是"口"、"嘴巴"的意思,"智"是移动、搬迁、退让的意思。"克智"名称说明"克智"具有口头性、灵活性的机动性的特征。这是口头创作,口头表演而且是灵机应变的彝族口头文学之一。

"克智"有称之为"克史哈举"。"克史"即夸张,"哈举"舌头灵便,巧语盘词。这一名称是从"克智"的创作方法的特点上命名的。"克智"也称为"克格哈查","克格"即嘴里说着玩的,开玩笑之意。这又是从"克智"的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上来命名的。"克智"还有称为"克波哈险"的,即辩论交锋的意思。"克智"也有称为"克维",即边缘语,开场白。彝族"克智"的几个名称中都离不开"克"即"口"字。这体现了彝族"克智"的口头性特点。证明了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使用口头语言传播和创作"克智"作品,一直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口头创作和传播为彝族人民所熟悉,使之流传很广,经久不衰。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四川省美姑县民间...
彝族克智 是一种彝族民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体口传文学。是彝族人...
2024-03-30 16:51:5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