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克智 是一种彝族民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体口传文学。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叙述内容包罗万象,诗体语言通俗易懂,艺术性强,诵之朗朗上口,易于铭记。
2008年6月7日,彝族克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克智,“克智”又叫“克使哈举”。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有固定格式的诗体文学。是彝族民间流传很广,历史悠久的口头文学之一。克智文体内容丰富多彩,有抒情、有叙事,形式生动活泼。克智文体主要是在娶妻嫁女的场合表演,代表男女亲家两方参加婚礼的人,以主客方为对手,各自选出自己能说会道、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者为代表,双方边饮美酒边展开克智舌战,为了压倒自己的对手,各自运用大量的比喻,语言夸张、流畅、富有音乐感。
"克智"内容极其广泛,形式多样,有抒情,有叙事等,生动活泼。"克智"多在婚丧喜事,逢年过节时表演。表演时,由主客双方,各自选出自己能说会讲克智的代表,运用大量的比喻以夸张、流利、畅快的手法来与自己的对手辩论。
在克智进行过程中,双方针锋相对,有时进攻,有时防守。有时冲锋,有时退却,有时波翻浪涌,有时风平浪静。有的一夜争执到天明也难分胜负,最后由老人拿酒劝止,往往说:"停下来吧,姑娘还多着呢,你们的克智留着以后别的姑娘婚礼上再说吧。"
在说克智的时候,主客双方交锋,各自针对对手所述内容进行一一辩解,比智慧、比知识。有时远古历史,有时海阔天空。为了战胜对手灵机应变,急中生智,自由发挥,即兴创作。听众聚精会神,屏息静听。说到精彩处,不时赢来喝彩。"克智"能起到教育宣传鼓动群众和文艺娱乐的作用。
"克智"不同于曲艺的对口词和相声。彝族克智是由甲乙双方各代表宾主,甲说完一段后,由乙根据甲所说的内容进行回应,每个回合多则五十行少二三十行。
说克智多在火塘边进行,以火塘为中心,客在上方、主在下方,对座饮酒表演。听众围坐在四周,其中有主人和客人,都密切注视和希望着自己的代表获胜。若主方获胜,主方会有人说:"克智都说不赢休想把我们家的姑娘接走。"客方胜利,客方也会有人风趣地说:"我们知识超过人,同我们开亲实在不行。"因此办婚事,都得首先选聘克智能手去接亲,不然就要受到泼水,抹花脸的威胁。
"克智"是彝族的一种诗词,且是有韵文的诗词。"克智"在音韵和节奏上都讲究协调和谐,讲究语气轻重缓急。"尔比"即谚语在"克智"中得到充分发使用,短小精悍而灵活多样的"尔比",在克智中很活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克智"虽然是灵活机动的,但它却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漫无边际地乱说一通。它是有头绪,有条理,由浅入深进行表达的,即按开场白、人题、逐步深入、开展、转折、发展、高潮、缓和、结尾等顺序进行的。
"克智"的这些进行顺序,不是固定的,只能说大体上是按这些步骤进行的。内容也因时间、地点和表演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话内容随地点的改变,亦随之改变。如举行婚礼时,在女方甲是客人,乙是主人;到男方,则甲是主人,乙是客人。
"克智"是彝语的音译。"克"是"口"、"嘴巴"的意思,"智"是移动、搬迁、退让的意思。"克智"名称说明"克智"具有口头性、灵活性的机动性的特征。这是口头创作,口头表演而且是灵机应变的彝族口头文学之一。
"克智"有称之为"克史哈举"。"克史"即夸张,"哈举"舌头灵便,巧语盘词。这一名称是从"克智"的创作方法的特点上命名的。"克智"也称为"克格哈查","克格"即嘴里说着玩的,开玩笑之意。这又是从"克智"的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上来命名的。"克智"还有称为"克波哈险"的,即辩论交锋的意思。"克智"也有称为"克维",即边缘语,开场白。彝族"克智"的几个名称中都离不开"克"即"口"字。这体现了彝族"克智"的口头性特点。证明了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使用口头语言传播和创作"克智"作品,一直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口头创作和传播为彝族人民所熟悉,使之流传很广,经久不衰。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