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省厦门市民间文学《闽南童谣》
阿标
2024-03-30 17:03:57
0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2008年6月7日,童谣(闽南童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78。

历史渊源

1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主要流行于中国福建闽南、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的。唐代闽地的民间童谣《月光光》与如今闽南各地流传的同名童谣虽然文字上存在差异,但主题和结构都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在唐代已经出现。

明朝中后期以后,闽南童谣随着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传播区域扩展到了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并在这些区域扎根生芽,与当地文化相互促进而创造出很多新的童谣。

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代现代音乐家周淑安为闽南童谣《唔唔摇》谱写了《安眠歌》,开创了音乐家谱写闽南童谣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杨扬、袁荣昌、吴火荣、杨双智、陈彬等新一代音乐工作者,都先后谱写、创作了不少闽南儿歌,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袁荣昌的《一个人姓傅》《狗蚁(蚂蚁)扛蜈蚣》,陈彬的《红虾红丢丢》《跳火群》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许多音乐家也投入到了闽南儿歌的创作中。林二、简上仁等都谱写了许多新的儿歌。

文化特征

2

基本分类

从内容上,闽南童谣大致可分为时政(如《拍日本》)、育儿(如《摇啊摇》)、游戏(如《拍手歌》)、动物(如《小蜜蜂》)、植物(如《果子歌》)、知识(如《一二三》)、民俗(如《围炉过年》)、趣味(如《阿不倒》)等类。从表演形式上,闽南童谣又可分为念谣(口头朗读或吟诵)、唱谣(将童谣配曲来唱)、戏谣(在做游戏时念童谣)、舞谣(边念童谣边舞蹈)等种类。

体裁种类

闽南童谣的体裁种类包括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谜谣等。

摇篮曲: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童谣,如《囝仔一瞑大一寸》“摇仔摇,睏啊睏,囝仔一瞑大一寸;摇仔摇,惜啊惜,囝仔一瞑大一尺。”;

游戏歌: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念诵的童谣,如《一的炒米芳》:“一的炒米芳,二的炒韭菜,三的呛呛滚,四的炒米粉,五的做将军,六的人囝孙。七的擦佛祖,八的要娶某。九的九奴才,十的押去刣。”;

数数歌: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记住数字与数数能力的童谣。如《一二三》:“一二二三,穿新衫,四五六,册爱读,七八九,伓通吼,佫有十,开甲合。”;

问答歌:采取问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童谣。它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例如《鸡啊鸡》:“鸡啊鸡啊,人要刣你啦!刣阮为乜代?刣你袂生卵。阮卵生甲一米箩,要刣着刣鸭……”

连锁调:即连珠体童谣,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如《天顶一块铜》:“天顶一块铜,落来摃着人。人要走,摃着狗。狗要吠,摃着碓。碓要春,摃着宫。宫要起,摃着椅……”

拗口令:也叫绕口令或急口令。它是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联缀成有一定意义的童谣,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发音学习语言的。如《一个人姓傅》:“一个人姓傅,手拿一匹布。行到双叉路,走去找当铺,当钱一千五,买了一担醋。担到山路边,看见一隻兔。赶紧放落醋,开步去追兔……”

滑稽歌:也称戏谑歌、 古怪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扭曲,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的意味。如《阿才》:”阿才、 阿才,天顶跋落来,有嘴齿,无下骸,有腹肚,无肚脐,叫先生,叫袂来,叫土公,扛去治……”它对培养儿童联想能力,增强对生活是非曲直的认识很有帮助。

谜谣: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来叙说现象或事物的特征,有益儿童智力的开发,促进儿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记忆、想象、联想能力的提高。例如要猜“水”这个事物,谜谣里的物谜是这样表达的:“两个姊妹仔,两个姊妹仔,平悬佫平大。一个园在里,一个徛在外。”

艺术手法

闽南童谣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并利用各种修辞手段,运用闽南话语音的丰富性和韵部的多样性所造成的音乐美与节奏美来表现事物,提高表现内容的艺术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与魅力。如《木虱要嫁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支草一点露》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囝仔尻川三斗火》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收澜歌》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人插花》采取对比的修辞手法;《爱哭神》采取反复的修辞手法等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厦门市民间...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
2024-03-30 17:03:5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