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广东省雷州市民间文学《雷州歌》
阿标
2024-03-30 17:13:33
0

雷州歌,流行于广东省雷州市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雷州歌早在宋代时期就已经盛行,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按雷州方言划分,将不同的韵音表达出不同内容的功能。雷州歌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雷州歌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式,结构严谨,平仄协调,韵律优美。

2008年6月14日,广东省雷州市申报的雷州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81。

文化特征

1

记载内容

按歌词的语言特点,通常把以口头语言创作的雷歌分为“口头歌”、“姑娘歌”,以书面语言创作的雷歌称“榜歌”、“班本歌”(剧本);按演唱者的众寡,通常把个人自吟自唱的歌称“即兴歌”,两人对唱的歌称“对歌”(姑娘歌),在姑娘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雷州歌剧称“雷剧”。 

雷州歌有即兴而唱的口头歌和笔试赛歌的榜歌,还有文人编写的抒情歌、叙事歌等。雷州歌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反映半岛风貌及劳动生产内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题材。

表现手法

1、在雷州歌中赋,是最常用的一样表现手法。即是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不隐喻,不拐弯抹角。

2、比。即是全文不直接指明其事物,而是用另一事物来借喻原事。比即比喻,比喻有明喻、暗喻。雷州歌“比”的表现手法也是同样。

3、兴。雷州歌的“兴”是先说另一事物以引起下要说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4、双关。是明明说这个事物,但内中却借用谐音谐义的技巧而达到另有所指,两面关照,听的时候要有些想像力才能知道它真正所要说的意思。双关这种表现手法,其语言较生动、含蓄、幽默。

5、连珠。俗称“捎头搭尾”,又叫“顶针”。这种手法分为两类:一是上下两首歌的“顶针”;二是上下两句歌的“顶针”。

6、重叠。俗称“双双叠”,即每句歌都重复一次。这种表现手法,多用于情绪兴奋、紧张、急促等歌之中。

7、倒装。俗称“倒插”。这种歌的句式是每句六字,分前半句与后半句各三个字,前半句的尾字与后半句的头字相同;每句歌的句首与句尾字相同。每句歌从头至尾或从尾倒至头,读起来都顺序成句。

8、映衬。映衬是每句歌的前半句与后半句的意思相反,前半句说的是正面的事物,后半句说的是反面的事物,互相对照,正反分明,大多用于“幽默”、“嘲讽”等歌之中。

9、层递。即层层递进的意思。一句紧接一句,使人有紧迫感。全歌从头至尾一气呵成,看不出有任何造作的痕迹。

10、夸张。就是夸大事实。可在数量上的夸张,可在容貌方而的夸张,也可在力量上的夸张。

11、对比。即两种事物的差异对比:上下、高低、大小、老幼、远近、肥瘦、黑白、贵贱、贫富等等的差异对比。

12、排比。雷州歌的排比手法,多数用于问答句式歌之中。问歌每句的前半句用字相同,答歌每句的后半句用字与问歌的后半句相同。

艺术特色

1、反映直率,格调粗犷,生活味浓。

2、集中概括,言简意赅,揭示本质。

3、语言朴素、精炼准确、通俗流畅

4、塑造形象、鲜明具体、栩栩如生。

5、结构严谨,平仄协调,韵律优美。

6、一字两读,文白分开,押韵不同。

7、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句首可垫字,一、二、四句末字押雷州音韵,二、四句的第四字一定是阳平声,有主旋律腔调,唱起来琅琅上口,歌唱时可根据喜怒哀乐的情感而随意拖点、缓快、激昂、低沉,由心抒发。

演唱方式

2

雷州歌的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民间男女老少大都会唱。独唱,不用上舞台遇事随口即唱,抒发心声,出口成歌;工余饭后,拿着《雷州歌册》放声歌唱,自我娱乐。对唱,即二人或二人以上的演唱:是由专业对唱歌班(俗称“姑娘歌班”)的歌手在台上对唱,为人娱乐;一是由姑娘歌班的歌手当“台柱”摆“擂台”,任由别人上台对歌(打擂台),以比高低。

相关内容

非遗 | 广东省雷州市民间...
雷州歌,流行于广东省雷州市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
2024-03-30 17:13:3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安徽省六安市传统音乐... 大别山民歌,流行于安徽省六安市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安徽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