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海南省琼中黎族传统音乐《琼中黎族民歌》
阿标
2024-03-31 17:05:08
0

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黎族民歌有三百多种,代表性的有30种。黎族民歌的整个音乐形态呈现出自由、古朴、简约的风貌,它以“曲不定句,句不定字”的自由体为结构特色,调式音阶以宫、商、角、徵、羽为骨干音,级进较多,节奏节拍以散板和三拍子为特点,体现着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

2008年6月7日,“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11。2012年11月27日,“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编号Ⅱ-3。

历史渊源

1

黎族民歌产生并流传于海南岛黎族聚居地区,以位于五指山腹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周边地区的黎族传统民歌具有代表性。

清至民国时期,因受汉商传入的民间唱本影响,产生了长篇叙事歌。如《阿当》《女牙婮》《割麻歌》《穷人恨》《寡妇叹》《后母歌》等。至1949年,流传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民歌从形式分有“四句歌仔”,也有长篇歌谣。

此前,出现过“黎族新民歌”,这些歌谣以新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原来传统歌谣中消极的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显著的特点是红色歌谣崛起,以反映革命斗争为中心主题。“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歌挖掘和创作活动中断,1978年后恢复。

基本特征

3

主要种类

黎族民间歌谣,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古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五大类。

第一类为古歌,其内容跟创世神话有联系或近似,展现了黎族人民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和生存的意志;第二类是劳动歌,反映了黎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类是仪式歌,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重要场所,如生死婚嫁等人生重大场合。第四类是情歌,在黎族歌谣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反映黎族男女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五类为生活歌,主要体现黎族人民的种种生活习俗,并反映着不同时期黎族人价值观的变迁。

演唱方式

黎族民歌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其中以独唱、对唱形式为多。演唱时伴有乐器演奏。演唱的场合多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庆典、访亲会友等场合。

曲调结构

传统黎族用黎语咏唱的黎族歌谣。每首歌谣的句子结构无一定格式,有五字句、七字句,甚至多字句,其韵律非常独特,咏唱时常一气呵成。如什运地区的《黎族祖先歌》,原歌为:胡尼高吞透,胡尼高吞胎,吞买、龙西龙闹。意译为:我们黎族的祖先,原生活在海南岛的沿海地带,后来来了汉人。交往中,祖先学会煮螺煮盐。

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黎族民歌中还有用海南汉族语言咏唱的歌谣,多为七言四句为一节或一首,韵律同海南方言歌,称汉化黎歌。

不同地方的黎族人,演唱的歌调均有不同。据资料显示,70%的歌调(共25种)集中于琼中中部、西南地区。其他的歌调则散落于海南各地,如东南片的和平、长征、上安、吊罗山乡及营根北部地区多流行世亲调;此外,还有陵水的七弓调、保亭的罗呢调、万宁的三更罗调、营根镇的加钗调、那柏调;红毛镇的红毛调、罗吓调、罗米调、罗担调;什运的什运调、南择调、南训调等。其中罗呢调、格罗调、哎罗调和四亲调较为流行和普及。

代表作品

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主要作品有《跋山涉水到侬村》《捡螺歌》《调声》《叫侬唱歌侬就唱》《深山画眉唱得欢》《摇篮曲》等。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黎族民歌是黎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岭南地方音乐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民歌的流传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娱乐精神,它反映了黎族的深层次的文化,是黎族历史的载体,是黎族人口传的历史,是后人研究黎族社会的重要的、活的生活文化史资料。因此,其价值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愈被人们当作民族文化研究的对象去加以深入认识和研究。

传承状况

受时尚文化的冲击,琼中黎族民歌受到冷落,面临彻底消亡的危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抢救保护,使这一传统民族音乐样式得以继续传承。

传承人物

王妚大,女,1923年12月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申报。

保护措施

1953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成立文化馆,专事社会文化工作。重点抓好民歌手的普查和编唱新民歌,利用民歌宣传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令。1959年统计,全县有知名歌手35人,编唱新歌4000多首。1963年至1965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每年举办两期民歌创作学习班,培训歌手编唱新民歌。每期时间5天至7天,并将所编新歌印成《民歌活叶》,发给各社歌手传唱。三年间,培训民歌手123人次,编印民歌350多首。

1979年5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部门派人到五指山公社发动群众成立民歌演唱队,举行赛歌会,总结经验推广全县,掀起编唱民歌热潮。1980年,举行全县赛歌大会,登台参赛歌手达300多人,演唱民歌3000多首,内容有颂党歌、改革开放歌,也有传统情歌。其中《十嘱父母歌》《朵朵富花是党栽》《月下定情》等30多首被评为优秀节目。1981年赴州会演,上述民歌又被评为创作演出一等奖。1985年至1987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编三套集成(民歌、民谚、故事)收入民歌300首。1988年至1990年,每逢“三月三”,各乡镇均举行赛歌活动。

2009年5月,《琼中黎族民歌》正式编印出版,该专辑共收集民歌1437首。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
黎族竹木器乐,海南省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31 22:00:06
非遗 | 青海省海南藏族传...
“札木聂”又叫六弦琴,藏族传统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拉萨、山南、阿...
2024-03-31 21:43:14
非遗 | 海南省琼中黎族传...
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
2024-03-31 17:05:08
非遗 | 海南省琼中黎族传...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
2024-03-31 17:02:4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