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评书用湖北方言讲故事,是湖北地区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
湖北评书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代表曲目有《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芒种喂马》《挂牌成亲》等。
湖北评书主要流传于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2008年6月7日,湖北评书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58。
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焻为了解决汉口连年遭受湖水患问题,从汉口的硚口至马王庙(今民权路黄玻街口附近)修筑一道长堤(又名袁公堤,即今长堤街)。堤成以后,居民激增,市面日趋繁荣,此时便出现了民间艺人挂牌行艺,为市民说书,由此可算开端发源云云。
清代道光末年(1848年),山东籍说唱艺人丁海洲(丁铁板)由河南来汉,用北方语音讲唱中长篇书传,敲击半月形钢镰和堂鼓伴奏,群众称之为“打鼓京腔”。丁海洲因为营业尚好,收入稳定,遂定居汉口,并授徒杨云山(杨麻子)、何星陔(何老九)。以后,湖北房县籍艺人龚柏庭(鬼打向)也从河南来汉口行艺,他带来了长篇书目《天宝图》《五女兴唐》《八窍珠》等。龚柏庭与丁海洲在业务上有所竞争。龚利用自己原是湖北籍的条件,慢慢改口用汉口语音表演,倍受欢迎。于是丁海洲的徒弟杨云山、何星陔因原本是汉口人,也用汉口语音表演,不受老师语音局限。这样一来,“打鼓京腔”逐渐“鄂化”,形成了以后的北路子鼓书。
到了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汉口出现了著名说书艺人任春山、顾轩南。他们以“说”见长,逐渐向只“说”不“唱”的评书方向发展。顾轩南授徒刘维舟(老猴子),任春山授徒夏秀峰。他们的艺术成就较高。从丁海洲、龚柏庭到杨云山、顾轩南、任春山再到刘维舟、夏秀峰师徒三代为汉口的湖北评书的发展与流派的形成奠定了扎实基础。
上一篇:中国武术非遗《太极拳》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江苏扬州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