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蓝夹缬技艺,浙江省温州市的地方传统印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2011年5月23日,蓝夹缬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92。
历史渊源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据史料《二仪宝录》记载,称夹缬“秦汉间有之,不知为何人造”。《唐语林》《事物记原》《潘氏纪文谭》等文献记载,柳婕妤之妹“使工镂版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诗人白居易也曾吟咏“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清异录》中更有青年书生卖琴卖剑以换夹缬,说明了其价格不菲。《宋史》中甚至还明确记载诏令“客旅不许兴贩夹缬”。
夹缬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艺,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所穿着的便是夹缬彩装,当时彩色印染的夹缬,织物质地为丝。这些实物的残片,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性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温州完整保存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原遍布温州各县(市、区)的蓝夹缬染坊,于20世纪70年代陆续歇业后,一位苍南农民在外籍商人的资助下开设染坊,又断续作业,并对该技艺的传承保护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台湾的汉声杂志社于1997年对蓝夹缬进行田野调查,并出版了《夹缬》专辑,第一次向外界宣布夹缬工艺依旧有活态的存在,使得浙南蓝夹缬引起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传承价值
蓝夹缬为中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中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 蓝夹缬技艺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体现。几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对研究浙南一带的民俗风情,以及人文历史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浙南民间手工技艺瑰宝,展现浙南一方美丽的风土人情。
传承现状
在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下,传统的蓝夹缬技艺一度消失,唯有乐清中雁荡山沟里的一位老艺人还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蓝夹缬的印染技艺。但前途不容乐观,由于古老的蓝夹缬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蓝夹缬技艺面临再度失传。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歙砚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