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寿宁传统戏剧《寿宁北路戏》
阿标
2024-03-23 16:03:00
0

寿宁北路戏,福建省北部、中部及东部等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其曲调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行腔圆顺、抑扬顿挫,富有叙事性表现特征,有很强的适应性。

2006年5月20日,寿宁北路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46。 [2]2019年11月,寿宁北路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渊源

1

渊源一

寿宁北路戏主要由浙江传入福建。南宋时,闽人多官于浙,而浙人多官于闽。由于皇族、官宦多蓄有家乡家伎,随着他们的入闽和交往,就把盛行于杭州的温州杂剧带进福建。

清代地方戏的广泛兴起则是得益于明末积蓄的深厚的戏曲艺术底蕴,正是由于地方戏曲的非偶然性,北路戏的唱腔源流与浙江丰富的戏曲土壤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据统计,清代的地方戏曲有200多种,寿宁北路戏也包括在内。若以声腔划分,则大致可分为弦索腔、皮簧腔、吹拨腔梆子腔和乱弹腔等声腔系统。寿宁北路戏的唱腔正是由乱弹声腔系统而来,也像其他戏曲一样多是孕育于民间,滋生在乡村。又有史料记载,在崇祯十年(1637年),当时任寿宁知县的冯梦龙编写的《寿宁待志》中记载:“西溪人多习戏,然力不能具行头,多往浙合班,大家有庆喜好事者,则于福安迎之演戏。”可见,当时,寿宁北路戏在民间是颇为兴盛的,福安大致在现今福安市境内,隶属于宁德市,“多往浙合班”,可见,寿宁北路戏的唱腔从浙江传入不难让人理解。

来源二

寿宁北路戏主要来源于安徽石牌,并经江西传入福建。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石牌腔、秦腔等。明崇祯十年(1637年)寿宁知县冯梦龙《寿宁待志》中记载:“明万历三十七年,徽商洪足国,蒋行吾本回原籍,只剩下七只船。“可得知,古有“两省之瓯脱”、“五界之户”之称的闽东寿宁县在明代已有优越的水陆条件通往浙江泰顺,并且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有安徽商人贩运食盐至此地。又如根据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郝硕《复奏遵旨查办戏班追碍字句》一折记载:“再查昆腔之外,有石牌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项,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皆有所盛行”石牌腔,发源于现今的安徽省石牌镇,因此关于寿宁北路戏的唱腔从安徽石牌发源有一定的可能性。

清末,乱弹声腔在南方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必然对江西、浙江的戏曲音乐有影响。因此,江西与浙江同处于福建的边界,对北路戏的影响也是无可厚非的。

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年),寿宁北路戏吸收四平戏的部分传统剧目。后出现与徽班相结合的戏班,改唱皮黄声腔为主,演多的多是京剧剧目。例如:《乌盆计》《小上坟》《三国》《水浒》《隋唐》等。北路戏进入兴盛时期,连屏南、福安等地的平讲班,不少也改唱乱弹,故民间有“平讲假乱弹,琴萧乱对弹”的谚语,演唱的曲调与京剧的相近。又因为部分北路戏音乐曲牌与京剧的西皮、二黄曲调也类似,北路戏又有被称之为“土京戏”一说。

民国时期,《闽剧月刊》创刊号中也注意到寿宁斜滩的北路戏。如其中所说:这里要提到古田戏班,可是所谓古田戏班,大半还是演京剧的,可也渗入了江西戏的味儿,如东游(现属于建瓯)斜滩(现属于寿宁)的本地戏班都受到了它的重大影响。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作为福建有影响的珍稀剧种之一,北路戏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

传承现状

在整个戏剧市场萎缩的大环境下,1977年重新恢复的北路戏剧团不复当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寿宁北路戏剧团开始完全沉寂,大部分演员和学员陆续转岗、下海经商或到外地剧团谋生,盛极一时的北路戏濒于消亡。

传承人物

缪清奇,男,汉族,1963年生,福建寿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寿宁县申报。申报项目:寿宁北路戏。

刘经仓,男,汉族,1940年生,福建寿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寿宁县申报。申报项目:寿宁北路戏。 

人才培养

北路戏的人才培养面向宁德市招生学员,依托寿宁县职业中专联合培养,2003 年招收了第一批学员20人,剧团派老师进行专业授课与辅导,学生在职专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政府支持

寿宁县专门成立北路戏传承保护中心,开设北路戏艺术表演班,积极培养后备人才。寿宁县剧团每年得到政府35万元拨款用于学员培养、发放聘用教师工资等。

民间重视

寿宁县凤阳村民还自发筹款600余万元,无偿投工投劳出让土地,建设了集演艺与展示为一体的寿宁北路戏保护与传承基地,并推进凤阳北路戏剧团组建和后备人才培养培训。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寿宁北路戏项目保护单位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地方传统戏...
歌仔戏,闽南地区一般称为芗剧,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地方传统...
2024-03-23 18:50:17
非遗 | 福建地区传统戏剧...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
2024-03-23 16:18:05
中国传统艺术戏剧《寿宁北路...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
2024-03-23 16:13:16
非遗 | 福建寿宁传统戏剧...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
2024-03-23 16:03:00
非遗 | 福建福州传统戏剧...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
2024-03-23 15:59:23
非遗 | 福建地方传统戏剧...
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福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他...
2024-03-23 14:49:3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