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地方传统戏剧《闽西汉剧》
阿标
2024-03-23 14:49:36
0

1

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福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他脱胎于外来剧种,吸收闽西客家方言和民间音乐而逐步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和闽南部分地区,播及台湾、东南亚。

闽西汉剧源于湖南祁阳的楚南戏即祁剧,自清代乾隆年间传入闽西,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期间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20世纪30年代初定名为汉剧 ,20世纪50年代末为与湖北汉剧相区别,正式改称闽西汉剧。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获得“闽西汉剧”保护单位资格。

剧种起源

2

关于闽西汉剧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自湖北汉剧;一说是由广东北传闽西;一说与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有更深的渊源。

从闽西“乱弹”的兴起到发展成为闽西汉剧的历史轨迹,以及剧目、唱腔、表演程式等特色看,都与湖北汉剧存在很多的差异,相近似的也仅一小部分。至于广东汉剧,虽亦与闽西汉剧同样称“乱弹”、“外江戏”,但它却是从徽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据此,前二说均明显地有较大疑点。而从闽西先民的徙闽的经过路线和闽西汉剧的行当、唱腔,乐器等方面看,跟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的渊源关系较为密切 [7],因此,第三种说法,似更为可信。这里试从几个方面作浅析:

(一)闽西客家的先民,是由中原向南流徙,先聚集江西,尔后经宁化入闽,随即衍居闽西,粤东各地的。这一条南迁路线,是古代中原人民和南方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文化交流当然亦循此道。因此,有理由说:闽西早期戏剧的出现,与流行于江西的剧种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湖南的祁剧早就流传于江西,并对赣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据地方史志记载,1736年(清乾隆元年)寒食节,湖南祁剧“新喜堂”戏班,曾由江西到宁化的坊田乡池氏祠堂演出。随后便有湖南戏班和江西戏班进入闽西串演。影响所及,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弹腔,迅速在闽西流行起来。到了嘉庆年间(1796~1820),开始出现了闽西本地的弹腔艺人。据有关志书记载:连城县罗坊乡的罗昌银,于嘉庆年间从师湖南艺人陈春生。道光以后,龙岩万安也相继出现了韩志安、韩仕昌、罗忠秀、罗纪藩等艺人。咸丰时,闽西已有由本地人组建的乱弹戏班,如以永定县吴汝汝为班主的“梅花班”就是其中之一。

(三)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的主要弹腔分为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闽西的“乱弹”亦有南路和北路之称。至于湖北汉剧、徽剧的皮黄调,并没有“南北路”的叫法。在乐器方面,湖南祁剧有称“四大件”的祁胡、月琴、三弦、板胡;后来形成的闽西汉剧也有称为“四大件”的头弦、月琴、三弦、琵琶等。而且闽西汉剧的主乐器头弦,通称“吊规”,又称“外江弦”,与祁剧的主要领奏乐器祁胡还极其相似,两种乐器发音尖细而清亮的特点也相同。此外,这两个剧种都同有打击乐的主要乐器:大铜锣。

(四)在行当方面,祁剧分“四行”、“九门头”;东河戏分“四行”,“九角头”;而闽西汉剧则有“四门”、“九行头”之说。这里也隐含着三者相互关联的脉络。

社会影响

3

闽西汉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与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受众多海内外人士厚爱,素有“南国牡丹”之称。在闽西的各个角落都留有闽西汉剧的足迹,每逢过年、庙会、客家习俗日都会有汉剧团的演员到地方演出,为当地百姓上演精彩演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2006年5月20日闽西汉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西汉剧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历程相合榫,在闽西社会经济结构中,他既充当了乡土社会的祭祀仪式,成为民间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乡土社会;同时它也成为乡民娱乐与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此外在文化对外交流上也发挥着作用,在台湾,俗语“吃肉吃三层,看戏看乱弹”一说,所指便是“乱弹戏”的盛行。随着两地戏曲工作者交往密切,闽西汉剧也成为两岸民风民俗交流的又一重要桥梁。2012年11月,武平汉剧团应邀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旅游节”,创作的大型古装汉剧《定光佛缘》进行了首演,来自台湾的200多名嘉宾观看了演出。演出中,掌声、喝彩声不断。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地方传统戏...
歌仔戏,闽南地区一般称为芗剧,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地方传统...
2024-03-23 18:50:17
非遗 | 福建地区传统戏剧...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
2024-03-23 16:18:05
中国传统艺术戏剧《寿宁北路...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
2024-03-23 16:13:16
非遗 | 福建寿宁传统戏剧...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清代中叶,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
2024-03-23 16:03:00
非遗 | 福建福州传统戏剧...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
2024-03-23 15:59:23
非遗 | 福建地方传统戏剧...
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福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他...
2024-03-23 14:49:3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