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陕西省汉族戏剧《碗碗腔》
阿标
2024-03-23 16:56:19
0

碗碗腔,是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灯碗腔”、“阮儿腔”,前者因小铜碗主奏击节和皮影灯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而得名;板腔体结构,唱词通俗典雅,音乐悠扬轻盈,音律细腻声韵严谨。

该剧种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阴、华县一带,清初时就已经形成并且成熟完善,历史剧目一直都是用皮影戏形式演出流行于民间。主要盛行于陕西西安、渭南、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的晋南及吕梁、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传统戏《金琬钗》《白玉钿》《火焰驹》;大型历史改编剧《杨贵妃》;现代新剧《红色娘子军》《蝶恋花》等。

艺术特色

1

唱腔

碗碗腔的唱词典雅,讲求声韵和谐;句了或长短不一,或齐整 划一,以上句押韵落板,不同于其它剧种,建国前 艺人多是上门清唱。碗碗腔在表演上主要运用中国戏曲的传统程式,适当吸收皮影戏中人物的表演动作。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形成真假声结合使用的特点。老生、须生、老旦、小丑全用真声;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演出中并有重唱、齐唱、伴唱等形式。此外,还有一种用单句结尾的,即七字句上、下乐句的唱段,在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曲调曼声而下,使人有词意已尽而余韵犹存的感觉,与一般戏曲唱腔的“留板”不同,不用再接下句。东路碗碗腔在艺术上比较成熟,影响较大。它的音乐具有幽雅、清新的特色,其唱腔既有擅长表现欢乐的“欢音”,又有擅长表现悲伤的“苦音”。主要板路有慢板、快三眼、慢紧板、紧板、滚板、扬句子、尖板、西厢调、花花腔、叠腔等。

皮影碗碗腔阶段,各支派均有不同特点的音乐唱腔。板式有侵板、尖板(垫扳)、二六板、代板、飞板、喝场和韵白等,其慢板与东府相近,余均有差异。“西府碗碗腔”的板式与秦腔相近,除滚板外,还有花音、苦音之别;“洋县碗碗腔”唱腔以微调式为多,板式有安板、添板、二六板、代板、快板、急板、嘹子、滚板等;“陕北碗碗腔”唱腔风格近似晋剧,有慢扳、二六板、流水、大起板、铃子、导板、还阳板等。发展为舞台剧后,唱腔一般以板式唱腔为主,主要板路有慢板、快三眼、慢紧板、紧板、滚板、扬句子、尖板、西厢调、花花腔、叠腔等;花腔和叠腔这两类腔系各有其不同的音律、音阶、调式和表现功能;一般说来,花音擅长表现欢快、明朗的情调,哭音则主要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慢板、紧板又有俗称三不齐(西厢调)的特殊唱法。

另外,还有一个山西省的分支孝义碗碗腔,其主要有两种声腔,分别是皮腔和碗碗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皮腔唱腔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四句体,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唱法分二音子和再翻高形成的尖音子。由此可见碗碗腔的声腔体系是完整和丰富的。

服饰

戏剧服装的演变与发展,有一个由简到全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60年代后,随着剧目的不断繁荣发展,戏剧服装更趋讲究精美,丰富多彩,并具有粗犷大方,色彩鲜艳,对比鲜明等特点。

戏曲服装分为古代戏服装和现代戏服装,至于清代的服装则有专门的清装,如箭衣、马褂、大帽、长辫、靴子等;还有一些特定职业的古装戏服,如素道袍、箭衣、官衣、水袖等;同时,为了更符合舞台艺术的需要,传统戏除蟒、靠、校卫衣外,生、旦角服装全部用反面缎材料;还有梅兰芳大师所要求的“三白一展”(即领子白、水袖白、靴底白,衣服平展)。服装按剧情需要分门别类,形成服装分箱口: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头帽等。

妆容

秦腔、眉户、碗碗腔、同州梆子、京剧等戏曲剧种的人物妆容大同小异。传统戏有固定的脸谱,生、旦为俊扮,净、丑为粉扮。新编古代戏多按人物脸谱结合人物性格加以改革。现代戏则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在演员自然形象的基础上,采用生活化的化妆,并加以美化夸张。

建国后,铅粉、干红灒水、干墨灒水等水彩化妆被油彩妆代替,当时的特点是浓、重、厚。但这在化妆品和化妆技术上有很大革新,同时,在保留传统脸谱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脸谱的特长,在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化妆技巧及审美上有了很大改进。在丑角的脸谱要求上也做了妥善规范,如武丑在眉、鼻、眼中间画倒三角白眼窝;方巾丑画成方形白眼窝,再加上眼角的鱼尾纹。旦角,基本上采用包大头、花鬓、刘海齐用,头面装饰,钗环,戴花除使人物造型美外,主要根据人物身份而定。如传统戏《金琬钗》中旦角的头饰,鲜艳、粉淡各有不同。

乐器

传统乐队

在皮影时期,代表乐器主要有弦乐器有月琴、硬弦(二股弦)、板胡,管乐器有唢呐、马号(喇叭),打击乐器有梆子、铜碗、边鼓、堂鼓、铙钹、铰子、手锣、大锣(勾锣)等;演唱时,由月琴碗碗领奏,硬弦、板胡伴随。碰盅铜碗碗、截子、月琴、胡呼、二股弦,专司乐器的三、五人,无文武场之分,但主兼何种乐器也有明确分工。发展成舞台戏曲剧种后,文武场分开,加进了笛子、扬琴、三弦儿、提琴之类。但是富有特色的几种代表性乐器所发出的音响并没有被淹没。用于击拍的小铜碗碗和檀木截子格外清脆悦耳,中音硬弦胡呼,音响洪亮,使整个音乐刚柔相济。月琴的琴箱呈六角形,上覆桐木板,琴脖无品,以牛筋为弦,弹拨出的音明朗而浑厚有力。二股弦是碗碗腔中的高音乐器,它的竹质琴筒较一般二胡粗长,琴杆粗而短,音色轻柔悠长雅致。伴奏中月琴、胡呼、二股弦有其特殊的揉、滑技法,反复演奏出唱腔中的特色旋律,效果甚佳,构成碗碗腔音乐中的独特风格。演奏中还有许多上滑、下滑的技法,使音乐更加委婉动听。

改革创新

碗碗腔搬上大舞台后,乐队的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1956年至1966年,在传统乐队基础上,加进了二胡、扬琴、洞箫、笛子、琵琶、双簧管、大提琴、三角铁等中西乐器,组成为已民为主、西乐为辅的小型中西混合乐队;1972年至1982年,在上述乐队的基础上又曾添了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全部木管和铜管乐器以及排笙、定音鼓、吊钗、小军鼓等大量西洋乐器,编制由十多人提升到三十多人,成为了一个中型的中西混合乐队,并设专职指挥;1983年后,改为以民乐为主并吸收少量西洋乐器的中型混合乐队,减掉了大部分的西洋乐器只保留了大提琴、低音提琴、定音鼓、吊钗、三角铁等少量乐器,同时又曾添了古筝、铝板琴、电子琴、笙、排鼓、柳琴、阮等中西乐器,编制人数减至二十多人。

曲牌

分弦索曲牌,总数约八十余首,节奏分为散、慢、中、快四种类型,音乐结构分为只曲反复与多曲联套两种形态。其来源一部分曲子民间小曲和吹鼓乐:一部分则是从秦腔、同州梆子及眉户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衍化而来,特别是唢呐曲牌、多数与秦腔近似或相同,但较秦腔原始。弦索曲牌则与眉户比较接近。搬上大舞台后,对传统曲牌进行了革新,同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配乐,丰富了剧种音乐的表现力。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曲牌、板式和锣鼓音乐。如:杀妲己、梵王宫、重台、江怨、石榴、新春令、十样景等。

音乐

碗碗腔的音乐特色是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乐曲,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复杂感情。碗碗腔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除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小调和说唱音乐外,又受秦腔、同州梆子、眉户和蒲州梆子等剧种的影响较大,其弦索曲牌多数与眉户相同或近似,唢呐曲牌则与秦腔、同州梆子大同小异。1972年起,采用了和声、复调、配器等新的作曲技法,丰富了色彩、增强了厚度、扩大了表现力,使伴奏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曲沃碗碗腔属板腔音乐,上、下句行腔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居多。它的唱腔和过门稳定,其调式为徵调式。起初板式单调,唱腔贫乏,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养料和蒲剧、眉户等剧种的曲调,结合当地的语调特点,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唱腔。它的音乐唱腔悠雅婉转、缠绵抒情,甚为群众所喜闻乐唱。碗碗腔独具风格之处还在于它的一些唱腔,末尾的假嗓拖音中多出现七度跳升,虽翻高七度,却异常的圆润和谐,毫无生硬突兀之感。曲沃碗碗腔的基本板式有慢板、二八、流水、介板等。还吸收融汇了其他剧种的曲牌。它的音乐虽多方吸收,但多而不杂,总是在发挥自己的特点基础上化而用之,始终未失去其声腔特色,保持了自己的风格。

表演特色

2

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在大量吸收蒲剧等剧种的舞台表演技艺的同时,还继承和发展了皮影艺术中“皮人”的表演风格,特别是女演员模拟“皮人”图案、动画的动作,颇为群众所喜爱。这些卡通动作结合剧本内容配上碗碗腔的特殊音乐,抒发欢快、轻佻、愤恨等各种感情非常协调,使剧词、音乐、表演融为一体。所以人们风趣的称这种表演为“活皮影”,这是人们对戏曲舞台碗碗腔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的一种形象比喻。每个形态各异的皮影,都共有精巧细致,形体玲珑,图案花纹优雅的特性,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地域气息,表达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深厚的历史底蕴。带给观众的是听觉与视觉上合二为一的艺术享受。

登台后的碗碗腔虽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一些艺术形式,但将皮影戏的动作保留在舞台上,如旦角抒发情怀时,一手指前,一手指后,身体小幅度前仰后颠;生角走台步时,两臂微屈,宽袖前后摆动,侧身缓缓而行;在武打方面更是保留了皮影遗风。另外,碗碗腔搬上大舞台后融入了很多传统戏曲特技,如吹火、水袖功、扇子功、手绢功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陕西省商洛传统戏...
商洛花鼓民间又称花鼓子、地蹦子,盛行于陕西省商洛市7县(区),尤以...
2024-03-23 18:43:40
艺术 | 陕西省汉族戏剧《...
该剧种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阴、华县一带,清初时就已经形成并且成...
2024-03-23 16:56:19
非遗 | 陕西地区传统戏剧...
碗碗腔,是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灯碗腔”、“阮儿腔”,前者...
2024-03-23 16:51:44
非遗 | 陕西汉中传统戏剧...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
2024-03-21 20:17:21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碗碗腔》
碗碗腔,是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灯碗腔”、“阮儿腔”,前者...
2024-03-13 19:42:08

热门资讯

中国曲艺艺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
探秘中国画,艺术传承与文化特色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中国画家...
中国手工艺术《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
中国手工艺术《拉萨甲米水磨坊制...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是西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甲米水磨坊约建于公元17世纪,磨坊显现了中国藏族人民...
中国手工艺术《阿昌族户撒刀锻制...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
中国绘画艺术《凤翔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
中国绘画艺术《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年画内容主要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别。漳州木版年画的雕...
中国表演艺术《抖空竹》 抖空竹,流行于北京市的传统体育,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
中国手工艺术《漳州木偶头雕刻》 漳州木偶头雕刻,起源于晋朝盛于唐代,至21世纪初已有2000余年,属于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
中国曲艺艺术《锣鼓书》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