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又称榆林清唱曲、府谷小曲,是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艺术形式。榆林小曲的唱词,融雅、俗于一体,在语言风格和语言结构上既有一般文人的遣词用字,又有当地方言土语,演唱形式简单、轻便、灵活。发源于陕北府谷县,流布于陕北神木、府谷和晋北以及内蒙部分地区。代表剧目有《日落黄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演唱形式
榆林小曲的演唱形式非常简单,一般不饰妆,也没有什么表演动作。旧时官宦富裕人家红白之事“办堂会”以唱小曲喧闹气氛,一般城中市民逢年过节也唱小曲怡情助兴。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开展,榆林小曲才由家庭院落、夏夜纳凉自乐演唱登上了舞台表演,形式上也由过去的一至二人发展为多人演唱。演唱者也由过去的男仿女腔、采用假声的男声演唱,逐渐融入了男女真声演唱。演唱活动,大都先由乐队奏一、两首乐器乐曲牌,以示静场,然后开始演唱。一次演唱活动,少说也要三、四个小时。
唱腔体裁
唱腔为榆林小曲核心部分,唱腔体裁为曲牌体,或单曲反复,或联曲串唱。唱腔中,除用于一部分曲目首、尾的《前两头忙》和《后两头忙》这样两个唱腔牌子外,其他曲目均无牌子的说法,不论只曲或联曲,大量都是专曲专用。榆林小曲这一地方民间曲种特点的形成,除受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及当地人民的性格、气质的直接影响外,语言习惯及其方言、语音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榆林小曲这一地方曲种,它均以榆林城内方言演唱。
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较早期的坐腔形式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笛、渔鼓、简板、手锣、小钹、铜铃、梆子等。后来添了洋琴、板胡、四块板、竹节子板、霸王鞭等。坐腔演出时,因为工作人员少,所以只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乐器。独叫唱形式大都是唱者兼奏四胡和洋琴。对唱形式除了唱者兼奏两种乐器(弦乐器或打击乐器)以外,还可另加伴奏人员及其使用的乐器(数目不限)。
曲调特点
每个曲本所使用的曲调数是不限的,随曲本性质而定,有的全篇用许多个曲调,也有的全篇只用一个曲调变化重复而组成(后者较多)。这些曲调都是历来艺人在各地演唱时,随时搜集的民歌而又经过发展了的曲调。特点是其旋律华丽多彩、线条起伏的幅度大、音程跳动较大、音域广阔。
小曲属于曲牌类的曲艺音乐,它有着许多独立的声乐曲调和器乐曲调。器乐曲是附属部分,是在演唱前后所演奏的大型、独立的前奏曲及后奏曲。前奏曲也就是“板头”或“开场乐”(类似戏曲中的打通),通常演奏三四个曲牌。后奏曲可有可无,通常只用一个曲牌。也有在曲本中夹用间奏的(但很少)。
榆林小曲的唱词内容,以反映城镇市民生活情趣的为多,除描写离愁别怨、男情女爱之作品有较大例外,其它如反映茶肆酒楼、货郎挑夫的生活,如《开茶馆》、《卖杂货》、《下荆州》;刻划青楼之恨、尼庵之苦,如《妓女告状》、《小尼姑》;以及鲜明生动地表现民俗风情的篇章,如《放风筝》、《戏秋千》、《偷红鞋》。再如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等,也在小曲中得到了别具特色的反映。长段曲目有几十段词构成的,如《害娃娃》有四十段,而短小曲目如《供月光》仅有四段。
组格式有六种,即上下句构成一个唱段的如《妓女告状》,四句组段的如《大送郎》、六句组段的如《姐妹拌嘴》,八句组段的如《五更鸟》、三句组段的如《小放风筝》、五句组段的如《尼姑难》、以四句组段者为多。唱词的名式结构通常是以七字句为它的基本结构形式。也有五字成句的如《谯楼初鼓咚》,还有由五字,七字相间组成的长、短句,如《害娃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曲艺艺术《常德丝弦》
下一篇:中国曲艺艺术《天津时调》